首页> 中文学位 >“远东地区德国人利益之音”——报业传统视角下的《德文新报》研究(1886-1917)
【6h】

“远东地区德国人利益之音”——报业传统视角下的《德文新报》研究(1886-1917)

代理获取

摘要

19世纪后半叶是中国近代报业起步的时期,外文报刊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是中国近代报刊产生与发展的先导。但是,在中国近代报刊史研究论著中,有关在华外文报刊的研究成果数量极少。相比近代中国英文报刊研究而言,有关其他小语种报刊的研究则更少,往往停留在简单,甚至含混不清的论述上。
   近年来,已有学者针对部分近代在华小语种外文报刊作出专门研究,包括俄文、日文、法文、葡萄牙文及犹太德文报刊等。但是,遗憾的是,在华德文报刊中最重要的《德文新报》却不在此列。
   19世纪后半期,英美报刊宣扬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原则,而《德文新报》却是以“远东地区德国人利益之音”为办报宗旨。这表明,近代德国报业的办报传统和理念进入了近代中国。从报业制度建构和新闻专业传统的角度而论,这显示出中国近代报业制度建构和新闻专业传统的多元复杂性,象征着多样化的新闻专业传统和报业制度进入了中国。因此,为了反思相关研究文献,更全面、更深入地呈现近代中国报刊史的真实状况,很有必要研究这一德国报刊。
   1886年10月1日,近代第一份在华德文报刊《德文新报》在上海创刊,1917年8月,由于世界大战的缘故,中国对德宣战,《德文新报》停刊,前后出版近31年之久。本文以1896年至1917年《德文新报》报刊原件作为研究基础材料,共计1000余期,辅以《字林西报》、《东方舆论》等其他在华外报及报业史相关文献资料,将《德文新报》置于近代中国报业、德国报业和整个世界报业的潮流中进行考察,厘清《德文新报》在华31年的发展变化过程。
   笔者之所以选取《德文新报》作为研究对象,原因主要是,首先,诸多国家报业制度和新闻专业传统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报业的形成和发展,在华外报不应该一概而论;其次,该报是近代中国最能代表德国在华办报情况的报刊,而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中还未有针对德国在华报刊的专门性研究。《德文新报》的研究可以为在华外报研究,乃至中国近代报业史研究提供新的基础性研究文献。
   本文要点陈述如下:
   第一,通过《德文新报》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上海近代报业制度建构和新闻专业传统的多元性。
   第二,目前,有关《德文新报》的叙述简单模糊,而且与事实存在颇多出入。有鉴于此,本文运用大量一手资料以及其他原始材料,尽可能清楚地陈述《德文新报》在华30余年的来龙去脉,还其本来面目。这一部分研究将参考19世纪至20世纪德国新闻业的实际状况,在近代中国与上海报业形成与发展的语境中,展现该报如何将德国近代报业制度和新闻专业传统带入中国。
   第三,按照《德文新报》发展历程进行时期分段,分别展现每个时期的版面内容特点及相关改版、扩版情况,从总体上展现该报刊发展过程中的真实面貌,这是为版面内容分析奠定了基础。
   第四,广告在《德文新报》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版面占有量曾经一度堪比正文。由于彼时德国报业广告业务有其独特之处,因而,无论是在数量和内容上,还是在广告的征订上,《德文新报》的广告都是近代中国报业研究中不能遗漏的部分。
   第五,以《德文新报》编辑部社论为代表,对该报的报道内容及报道偏向作以分析。根据《德文新报》本身的发展变化情况,以1914年世界大战为界,将该部分研究分为非战时与战时两部分进行,借用定量分析的相关方法,展现该报在不同时期的报道特征。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其一,填补了近代中国报刊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其二,在具体论述过程中,考证了不少相关史实,并且反思或纠正了一些新闻史学研究中的结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