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三焦治则探讨《温病条辨》方剂气味配伍特点
【6h】

从三焦治则探讨《温病条辨》方剂气味配伍特点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一.中医对气味理论的认识及吴鞠通气味配伍概述

1.中医对“气味”的认识概述

1.1 中药“气、味”的涵义

1.2 “气味”的药性意义

2 吴鞠通“气味配伍”理论特点概述

3 吴鞠通“三焦治则”的探讨

3.1 吴氏“三焦治则”的涵义

3.2 《温病条辨》体现“三焦治则”特点的温病方剂统计

二 《温病条辨》方剂气味配伍特点探析

1 《温病条辨》方剂性味及相对应的治法、证候分析

1.1 上焦—方宜“辛凉、轻透”

1.2 中焦—方宜“甘寒”、“咸寒”或“苦辛并用”

1.3 下焦—方宜“成寒”,辅以“甘温”或“酸甘”或“苦甘”

2.符合“三焦治则”的温病方剂的用药频次及剂量特点分析

2.1 上焦—治之如羽

2.2 中焦—治之如衡

2.3 下焦—治之如权

分析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吴鞠通是温病四大家之一,三焦治则及气味配伍是吴鞠通的主要学术思想,具体体现在其著作《温病条辨》中。本论文通过对其气味配伍及用药特点初步分析,为温病临证运用三焦治则组方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本研究以《温病条辨》中符合“三焦治则”思想的57首温病方剂为研究对象,采取方证相应、用药频次分析、用药剂量频次分析的方法对所选方剂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 结果:从病机特点及方剂的使用频次来看,符合“三焦治则”的方剂特点如下:①上焦病以温热、湿热的病邪为主,具有阴伤的特征;辛凉方的使用居首,苦辛方使用较少。②中焦病机有燥结、湿热病邪为主,具有阴伤的特征;苦辛方的使用居首,其次为甘寒方、成寒方。③下焦病机有肝肾阴伤的特点;咸寒甘润方的使用居首,其次为酸甘咸方。 从药物的使用频次分析,结果如下:①上焦甘寒、苦寒药使用居多,尤以银花、连翘居多。②中焦以苦辛、苦寒、咸苦寒药的使用居多,其中甘寒法以麦冬、沙参居多,苦辛法以大黄、黄连、厚朴、枳实居多。咸寒法以玄参、芒硝、麦门冬、生地为主。③下焦甘平、咸寒药使用居多,苦味较少使用。地黄、阿胶、牡蛎、白芍、麦门冬的使用占多数。 从药物常用剂量特点分析,结果如下:①上焦:银花、连翘的剂量宜大,约30克。②中焦:甘寒法的麦冬、沙参分别为15、9克。苦辛法中的大黄、黄连、厚朴、枳实依次为15克、6克、6克、6克。成寒法中玄参、芒硝、麦冬、生地剂量稍大,依次为30、15、24、24克。③下焦:牡蛎、鳖甲的使用剂量较大,分别为60克、24克。 结论:通过对吴鞠通气味组方理论研究发现方剂气味配伍的基本特征为“上焦——辛凉、中焦——甘寒、苦辛寒、成寒苦甘法、下焦——咸寒”。

著录项

  • 作者

    王李君;

  • 作者单位

    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中医学院;

  • 授予单位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学院;
  • 学科 中医临床基础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周永学;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中药学;
  • 关键词

    三焦; 治则探讨; 温病条辨; 方剂; 气味;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