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穴位封闭联合红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34例临床观察
【6h】

穴位封闭联合红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34例临床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文献研究

2.1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2.1.1 历代文献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2.1.2 病因病机

2.1.3 治疗

2.2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2.2.1 流行病学

2.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3 临床表现

2.2.4 带状疱疹治疗

2.3 穴位注射联合光能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进展

2.3.1 穴位封闭治疗带状疱疹研究现状

2.3.2 红光治疗带状疱疹研究现状

2.3.3 穴位封闭联合光能治疗带状疱疹研究现状

第三章 临床研究

3.1 临床资料

3.1.1 一般资料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1.4 剔除和脱落标准

3.2 治疗方法

3.2.1 常规治疗方法

3.2.2 治疗组治疗方法

3.2.3 对照组治疗方法

3.3 临床疗效观察

3.3.1 疗效评价

3.3.2 疱疹评价指标

3.3.3 疼痛评价指标

3.3.4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3.3.5 安全性指标评价

3.3.6 技术路线

3.3.7 统计分析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4.2 两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比较

3.4.3 两组镇痛效果、疼痛缓解时间比较

3.4.4 两组PHN发生率比较

3.4.5 安全性评价

3.5 小结

3.6 讨论

3.6.1 本课题立题依据

3.6.2 治疗组的设立

3.6.3 穴位封闭的选穴和用药依据

3.6.4 穴位封闭联合红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的作用机制探讨

第四章 结论

4.1 结果

4.2 不足与展望

4.3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英文缩略语表

附录2 疼痛视觉模拟定级(Visualanalogousscale,VAS评定法)

附录3 病例收集表

展开▼

摘要

目的: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对此病毒无免疫力的儿童被感染后,发生水痘,部分患者被感染后成为带病毒者。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时,病毒可被激活、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产生水疱。皮疹一般有单侧性和沿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簇集性的疱疹,并伴有神经痛,年龄愈大,神经痛愈重,且易发展为后遗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本病好发于成人,春秋季节多见,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呈显著上升。近年来穴位封闭治疗带状疱疹有显著疗效。在临床治疗中,通过观察穴位封闭联合红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探讨穴位封闭联合红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的机理,规范其治疗方法,丰富治疗带状疱疹的内容。 方法:本研究中观察的65例带状疱疹患者均来源于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的符合诊断标准的住院病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在基础治疗方法上+穴位封闭+红光照射(治疗组34人);在基础治疗方法上+肌注B12+红光照射(对照组31人),疗程10天,并于治疗后30、60、90天随访。对两组皮损评价指标、疼痛评价指标进行观察,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28例,总有效率达97.06%,对照组治愈22例,总有效率为83.8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2.疱疹评价指标结果:治疗组在止疱时间、结痂时间上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3.疼痛指标:镇痛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4.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两组于30、60、90天随访时,发生率及疼痛程度,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在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结论:穴位封闭联合红光照射治疗加速了带状疱疹皮损修复,使神经疼痛程度降低,神经痛缓解时间缩短,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可做为带状疱疹临床治疗优先选择的方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