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放归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预选栖息地评估——以卧龙为例
【6h】

放归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预选栖息地评估——以卧龙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言

第一章大熊猫生境选择研究进展

1.研究概况

2.研究方法

2.1野外调查方法

2.2统计分析方法

3考察因子

4.主要结论

4.1大熊猫对各生境因子的选择情况

4.2大熊猫生境选择机制

4.3大熊猫生境选择的灵活性

4.4大熊猫和其同域分布的动物种的共存机制

5.讨论

第二章大熊猫栖息地生境因子评估

1研究方法

1.1野外调查方法

1.2计算、统计、分析方法

2研究结果

2.1地理因子

2.2植被因子

2.3动物痕迹

3讨论

第三章卧龙大熊猫主食竹的地上生物量

1.大熊猫主食竹的地上生物量回归模型

1.1冷箭竹

1.2拐棍竹

1.3华西箭竹

2.卧龙大熊猫主食竹的地上生物量

2.1冷箭竹

2.2拐棍竹

2.3华西箭竹

3.3卧龙大熊猫栖息地对大熊猫的食物容纳量(一)

3.3卧龙大熊猫栖息地对大熊猫的食物容纳量(二)

第四章卧龙大熊猫栖息地对大熊猫的食物容纳量

1.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理论上的最大食物容纳量(维持密度)

2.2考虑熊猫对竹龄和竹子不同部位选择因素的食物容纳量

2.3考虑竹种群可持续发展和熊猫对环境因素选择的食物容纳量

3.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 录

附录1 论文计算材积时所采用的各树种组二元立木材积式V=aDbHc参数

附录2 统计动物生境选择研究方法所依据的文章题录

附录3 大熊猫生境选择研究综述所依据的24篇大熊猫生境选择文献名录

附录4 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展开▼

摘要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迁地保护的真正目的是在圈养种群达到一定规模后,经过野化训练,将其逐步放归野外,以减少圈养压力、增加遗传多样性和复壮野生种群,补充、支持和促进就地保护,达到长期保存该物种的目的。栖息地是野生动物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其质量结构的优劣影响野生动物的种群发展。对预选的大熊猫潜在放归栖息地进行评估,是整个放归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研究基于放归目的,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于2004年冬——2006年春对中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多的预选放归栖息地——卧龙自然保护区进行了3次野外调查,得到了如下成果和结论: (1)总结、回顾了大熊猫生境选择的研究进展,为确定栖息地评估标准提供了参考; (2)在整个保护区有代表性地选设了5个地点、17条样线,对各种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生境因子进行了规模不等的三次全面调查(三次调查的样方数分别为189、239、94),基本摸清了影响大熊猫生存的生境因子的时空动态规律。 (3)首次基于较大规模的调查(239个大样方)计算出了大熊猫及其各种伴生动物在不同生境因子上的生态位宽度指数及各种伴生动物与大熊猫的生态位重叠指数。首次同时计算出了大熊猫及其各种伴生动物对各生境因子的选择指数。 (4)通过对2个地点18个取样点1350株冷箭竹、2个地点13个取样点174株拐棍竹、1个地点5个取样点75株华西箭竹标准竹的每株检尺,推导出了这三种竹的一年生、二年生、多年生单株竹地上部分生物量(鲜重和干重)及单株竹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鲜重和干重)关于竹基径和高度的一元、二元、三元回归模型。其中,二元幂函数回归模型由于综合了准确性高和操作简便的优点,因而相对来说是最优的模型。 (5)运用上述二元幂函数回归模型,调查了卧龙冷箭竹、拐棍竹、华西箭竹的单位面积生物量(生物量密度),并据此估算出了整个卧龙保护区冷箭竹和拐棍竹的现存量。分析了三种竹的时空动态:空间分布具有异质性;时间上处于动态平衡。 (6)基于本研究调查的冷箭竹生物量,结合胡锦矗等(1985)报道的卧龙大熊猫的个体食物需要量,卧龙地区就食物供应而言对大熊猫的容纳量为911.205-1162.217只,合3.037-3.874只/km<'2>,较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的数量高出数倍,因而得出“食物不构成对大熊猫生存的威胁和限制”的结论。 (7)鉴于相对于核桃坪和牛头山来说,五一棚和英雄沟的竹子长势粗壮,幼竹(一年生和二年生)比例大、竹密度适中、单位面积的一年生竹生物量较高、各种地理及植被因子基本符合大熊猫的选择特点、大熊猫对各生境因子的生境选择指数较高,因此,相比较而言,五一棚-英雄沟是更优的大熊猫栖息地。邓生的竹子种类(华西箭竹)不为大熊猫选择、干扰(放牧)距离较近、有些地段乔木密度过大(最大的一个样方达357株乔木)、竞食动物种类和数量较多、距离工作地点(大熊猫研究中心)较远(约40公里),因此,本文认为,该地点暂不适合放归(宜待到将来放归技术成熟后,大规模放归的时候再考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