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空间的生产机制研究——以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为例
【6h】

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空间的生产机制研究——以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一.引论

(一)研究的缘起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的意义

(二)既有研究回顾

1.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的有关研究

2.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

(三)研究的主要视角

1.空间是政治的

2.社会-空间的辩证法

3.人造环境、城市过程与阶级斗争

4.城市文化与消费空间

(四)研究路径

1.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界定

2.研究方法

二.国外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体制与机制

(一)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提出

1.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城市建设

2.《雅典宪章》、《威尼斯宪章》、《内罗毕建议》与《华盛顿宪章》

(二)保护制度的建立与运作机制

1.保护制度的原则与内容

2.历史建筑和风貌区的保护与开发

3.保护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三.作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推动力的政府行为

(一)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设立

1.上海第一轮旧城改造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设立

2.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现状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二)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制度设计

1.相关法规性文件的颁布

2.相关法规政策所设计的保护制度

3.作为控制手段的详细规划

(三)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与开发

1.保护制度中允许的开发范围

2.开发者:政府扮演的另一个角色

四.作为风貌区空间生产源动力的资本投入

(一)国有资本与跨国资本的结合

1.“建业里”改建过程概况

2.搬迁过程中的回搬制度

3.市容配套项目的跟进

4.媒体建构风貌区的符号意义

(二)中小资本对风貌区空间生产的追捧

1.“乐帮证”与破墙开店

2.特色店铺的涌现

(三)资本作用下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空间

1.资本的第二循环在空间上的体现

2.从作为集体消费的住房转向作为个人消费的住房

3.成为资本全球化生产中的一个节点

五.作为风貌区空间特殊性的文化形式

(一)消费主义与全球化的想象

1.衡山路上的“东方香榭丽舍”之梦

2.跨越时空的全球化想象

3.消费主义占领的空间

(二)文化与风貌区的开发

1.文化在风貌区开发中的特殊地位

2.两种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

3.意识形态与作为城市象征的风貌区

六.总结与反思

1.风貌区空间的生产是权力、资本与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2.制度设计上的“瑕疵”成为风貌保护最大的障碍

3.风貌区空间的生产被纳入到全球化体系之中

4.风貌区中原居民的被迫边缘化

5.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本文对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空间的生产机制进行了研究。文章指出,在风貌保护的过程中,权力、资本和文化是影响风貌区空间生产的三个要素。政府在提出风貌保护的同时也提出,历史保护与城市发展并不矛盾,也就是说,政府从开展风貌保护项目一开始就提出了历史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双重目标,这对接下来的保护制度的设计和保护行动的开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政府设立的保护制度一方面防止了风貌区内建筑被随意的破坏,另一方面也对风貌区空间未来的发展作出了引导,但在这引导的背后隐含了巨大的商业利益。不论国有资本、跨国资本还是民间资本,都在积极地推动或搭乘这辆具有巨大获利潜能的高速列车。而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对政府、专家、媒体等各种资源的动员能力是强大的,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挤压也是强大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