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企业需求的视角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上海电子信息学院毕业生主要求职、就业单位的实证调查
【6h】

从企业需求的视角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上海电子信息学院毕业生主要求职、就业单位的实证调查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导言——当前职业教育的问题与文献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有关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研究视角

(一)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综述

(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探索

(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思考

三、本研究研究范围与有关概念的界定

(一)企业视角下的高职人才需求特征

(二)人才培养模式

(三)高职教育

四、本研究实证调查的方案设计

(一)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企业用人需求与高职人才培养现状差异的调查

一、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调查

(一)问卷设计与样本说明

(二)调查过程

(三)调查结果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一)问卷设计与样本说明

(二)调查过程

(三)调查结果

三、高职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与企业需求差距明显

(二)学校教育中实习程度和力度的不足

(三)职业素质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差距

第三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原因分析

一、职业教育政策缺少科学性,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

(一)职业教育政策的效力不高

(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不完善,职业准入制度不健全

(三)就业准入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四)职业教育传统观念上的障碍

二、高职教育招生规模快速扩张,内涵建设相对滞后

(一)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资金瓶颈严重

(二)师资队伍不能满足高职院校的教学需要

(三)高职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难以从根本上得到突破

(四)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制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四章适应企业需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一、国外典型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的学习与借鉴

二、政府在学校、企业供需调节中的政策手段

(一)出台有效的政策,引导学校、企业供需主体双方的良性发展

(二)发挥税收等经济杠杆的作用,鼓励企业积极接纳高职院校的实习生

三、适应企业需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第五章上海电子信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重视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二、准确定位,服务于地方经济、区域经济

三、实施双证融通,打通高职学生职业准入通道

四、积极探索深层次多渠道的产学合作,缩短高职学生就业的适应期

五、探索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在我国,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化的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快速发展起来,办学规模迅速增长,从1998年到2005年底,高职高专的招生数增加了4倍,从54万人增长到268万人;在校生数增加了5倍,从117万人增长到713万人;高职教育在规模上已经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大批的高级技术性应用性人才,缓解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矛盾,但是在培养质量上并不尽如人意。温家宝总理指出要“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讲的就是学校规模扩大了,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本人正是一所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人员,亲身经历高校的扩招,主要从事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联络与管理工作,有机会接触校企合作办学的第一手资料。基于此,本文以企业的需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现实的差异为切入口,通过对上海电子信息学院毕业生主要用人单位的实证调查,从企业需求这一视角来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试图寻找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的症结所在,由此提出政策分析与建议,分析政府在学校、企业供需调节中的政策手段,提出适应企业需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目前关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问题已经有了不少研究,但是分析的出发点往往仍旧是单向的、学校“自觉”的行为,并不能得到企业或用人单位的认可,本文直接从企业需求这一视角来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发现,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像两股道上跑的车,产生了结构性错位;究其原因,既有来自学校外部的因素——政府的政策导向、执业资格准入等问题,也有来自学校内部的因素——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实训基地建设等问题。本文拟从企业用人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的差距分析着手,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