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罗近溪“赤子之心”思想探析
【6h】

罗近溪“赤子之心”思想探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引言

一、罗近溪的生平与为学经历

二、罗近溪“赤子之心”理论的思想背景

三、罗近溪的“赤子之心”思想

四、“赤子之心”思想的意义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罗近溪是晚明时期一位著名的阳明学者,他的“赤子之心”思想是其良知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阳明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罗近溪“赤子之心”思想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深入理解晚明阳明学的发展。但是,目前这一研究还不够,即使对“赤子之心”概念的理解亦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观点。本文便是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以“赤子之心”的涵义为中心,立足于文献的系统整理和义理发掘,遵循罗近溪良知学建构的思想理路,力图能对罗近溪“赤子之心”思想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并揭示其所蕴涵的深刻意义。 论文除引言外,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叙述了罗近溪的生平与为学经历。罗近溪一生证学不断,每一次的求学对其思想的形成、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亦体现了王阳明“学贵得之于心”的精神。本文以为,罗近溪对颜山农“放心体仁”说的接受,是其思想发展历程的一次根本转向。 第二部分是对罗近溪所处思想背景的介绍。其中主要论述了中晚明流行的“现成良知”说和泰州学派的社会担当精神。良知现成,当下即是的观念是罗近溪思想的理论基础,并由此出发,从日常生活的经验现象中决发出“赤子之心一孝悌慈”。而罗近溪的倦倦讲学,进行社会道德教化和实践,也正是基于王阳明的万物一体之理念,继承了泰州学派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参与精神。本文认为,罗近溪所身处的思想背景同时亦是其所追求的思想课题,即如何将良知—现成良知之说与泰州学派注重实践、参与社会的性格切实的结合起来,并进而建构起一种新的良知理论来救治当时日益严重的阳明后学中的各种弊端。 第三部分对罗近溪“赤子之心”思想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论述和展开。首先,分析了“赤子之心”概念的涵义。罗近溪讲的“赤子之心”具有三层涵义:一是天命之性,二是良知本心,三是孝悌慈。罗近溪非常强调赤子之心不学不虑的特征,因此,无论是天命之性,还是良知本心,都不是超验的天理,而是先验本体与经验内容的合一,从而把对良知心体的抽象思辨转向注重当下具体的生命存在。孝悌慈则是“赤子之心”的一具体表述。罗近溪认为,孝悌慈是为仁即人之本,是重新整顿人心以及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理念,以为惟有依此孝悌慈加以切身的实践和不断的推广,以致普天之下人人都真正自觉做到孝悌慈,就能重建社会秩序,实现万物一体之理想。其次,讨论了与“赤子之心”思想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指出自信与觉悟、直下承当既是罗近溪思想学问的两个重要特点,也是如何能成就圣人之理想人格,使赤子之心真实自觉地呈现于日用常行之中的主要方法。 第四部分概述和评价了“赤子之心”思想的意义。有一种观点认为罗近溪以赤子之心,不学不虑为教是“纯任仁体”而脱略礼教。本文对此予以了反思。事实上,罗近溪一方面强调自信和觉悟良知本心;另一方面,则要求学者对天命保有一份敬畏之心、戒慎恐惧以及遵循“圣谕六言”,从而试图通过一种宗教的情感和外在的规范来使人真正意识到和凸显道德的主体性。此外,通过对罗近溪所臻境界的分析,指出其当下指点人心的方式是一种悟后之语,而不是教人以情识为良知,恣情肆意。因此,罗近溪之学可以说是一种严格的道德自律并具有宗教性的特征。 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