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学生粉丝追星现状及管理策略研究
【6h】

中学生粉丝追星现状及管理策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前言

一、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动机与目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核心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粉丝涵义的界定

(二)追星涵义的界定

(三)策略涵义的界定

二、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实证研究

(一)青少年偶像崇拜对象的研究

(二)青少年偶像崇拜原因的研究

(三)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因素的研究

三、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理论基础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说”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三章中学生粉丝追星现状的实证调查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一)问卷调查对象

(二)研究工具

二、中学生追星现状的调查结果

(一)中学生粉丝追星的主体

(二)中学生粉丝追星的对象

(三)中学生粉丝追星的价值取向

(四)中学生粉丝追星的情感特征

(五)中学生粉丝追星的主要行为

(六)中学生对粉丝追星现象的自我理解

(七)中学生对粉丝追星现象的自我评价

(八)中学生粉丝周围的反应及对应

(九)结论

第四章中学生粉丝追星新时代特征的分析

一、中学生粉丝追星的组织性特征

二、中学生粉丝追星的排他性特征

三、中学生粉丝的去个体化特征

四、中学生粉丝的消费性特征

第五章中学生粉丝追星现象的反思

一、偶像崇拜=榜样学习?

二、粉丝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

三、中学生为何易成为粉丝?

四、中学生粉丝追星:是或非?

五、学校对中学生粉丝Say No?

第六章关于中学生粉丝追星的管理策略

一、学校管理:“疏导”与“共生”

(一)更新榜样教育的观念,疏导与适当控制相结合

(二)以“学生为本”建立中学生粉丝管理团队

二、教师引导:生命教育与爱的管理

(一)教师“爱”的管理模式

(二)师生“对话”——“爱”的管理方式

三、家长教育:尊重与宽容

(一)尊重

(二)宽容

四、学生反思:崇拜而不失度、激情而不失理性

附录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偶像崇拜古已有之,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学生追星的行为与“前人”相比,产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引出了一系列教育管理的新课题。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学生追星现状,为学校进行学生管理提供有益参考,为教师、家长及中学生本人提供有益建议,从而帮助中学生健康成长,真正“成人”。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以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为基础,尝试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视角出发,运用其相关理论,从而以一种综合性的思路来研究中学生追星现状。研究对象为上海中学生,为了使抽取的样本具有比较大的代表性,本研究选取了上海市三所初中六年级(初中预备班)到九年级(初三)的11到16岁的各年龄段的209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934份。调查主要围绕中学生追星主体、中学生追星对象、中学生追星的价值取向、中学生追星情感特征、中学生追星主要行为、中学生对追星现象的自我理解、中学生对追星的自我评价、以及中学生周围的反应及对应等几个问题展开。 结合深入访谈的结果,本研究发现:中学生偶像崇拜现象普遍存在,在新时代背景下,尤其是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大众媒体的影响下,加入粉丝群体是中学生追星的主要形式。这也使得中学生追星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其主要行为、情感特征发生了变化,具有了区别于以往个体追星的最大的新特征:即其组织性、群体化、排他性、去个体化及消费性特征。 由此,本研究针对上述调查结果,提出了关于偶像崇拜、粉丝文化、粉丝成因等方面的几点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为学校提出了更新榜样教育的观念,引入偶像-榜样教育模式,以“学生为本”建立中学生粉丝管理团队的建议;为教师提出在充分理解中学生生命特质的前提下,利用“对话”等手段对中学生偶像崇拜实施爱的管理模式,用教师之爱引导学生更懂得“自知”,更具“生命感”的建议;为家长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与学校沟通与合作,在应对中学生追星的新问题时,应参考从学校、教师处获得的关于教育、心理、管理等方面专业的经验与建议,并孩子给予更多的尊重与宽容的建议;最后为中学生粉丝自身则提出崇拜而不失度、激情而不失理性的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