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演变与人类社会响应研究
【6h】

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演变与人类社会响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绪论

1.1研究意义

1.2研究动态

1.3研究内容

1.4数据来源

1.5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特色与创新

第2章环境演变与人类社会响应系统解析

2.1环境演变与气候变化

2.2人地关系研究

2.3环境演变与人类社会响应理论发展

2.4汤因比与“挑战与应战”学说

第3章研究区域概况

3.1长江三角洲地理概况

3.2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进程

3.3上海的成陆过程

第4章全新世以来大河三角洲环境演变与人类社会响应对比分析

4.1全新世的气候变化

4.2长江三角洲环境演变与人类社会响应

4.2.1该区环境演变

4.2.2该区全新世以来人类社会响应

4.3尼罗河三角洲自然环境演变与人类社会响应

4.3.1该区环境演变

4.3.2该区人类社会响应

4.4对比研究

4.4.1环境演变之对比

4.4.2人类社会响应之对比

4.5长江三角洲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演变的独特响应

第5章基于历史文献的明清时代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环境与人类社会响应——以上海地区为例

5.1研究背景

5.1.1 区域状况

5.1.2历史文献研究现状

5.1.3研究方案与缺值补充

5.2明清时代上海地区气候状况

5.2.1冷暖状况

5.2.2旱涝状况

5.3 明清时期该区人类社会响应

5.3.1 冈身地貌促生农业尤其是棉纺繁荣

5.3.2河口地理位置使该区成为明清中国经济中心的咽喉

5.3.3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人口变化

第6章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灾害及其驱动机制——以上海地区为例

6.1 自然灾害研究意义

6.2 明清时期该区气候灾害

6.2.1旱涝灾害

6.2.2奇寒

6.2.3风暴潮

6.2.4强对流灾害性天气

6.2.5生物灾害

6.3旱涝灾害与太阳黑子、厄尔尼诺的驱动机制

6.3.1太阳黑子与旱涝灾害

6.3.2厄尔尼诺与旱涝灾害

第7章重大气候灾害事件与人类社会响应

7.1 明朝末期的持续重大干旱事件及人类社会响应

7.2 良渚文化的衰亡

7.2.1 良渚环境及人类社会背景

7.2.2可能衰亡原因

7.2.3太阳活动强度

7.2.3 良渚社会的响应

7.3讨论

第8章结论及展望

8.1 结论

8.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全球变化研究”的国内外科学计划背景下,论文采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等理论和方法,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空间范围,尤其是上海市为核心区域,分别以新石器时代和明清时代为时间限度,以论文索引、资料、历史文献及长江三角洲历史遗存为对象,对比尼罗河三角洲,探讨这一时空框架内自然环境演变,尤其是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人类社会的特征。重点分析了明清时代高分辨率的气候冷暖旱涝状况及其对应的太阳黑子活动状况,以明确该区气候变化规律及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分析该区气候灾害类型及灾害事件,以期能够“将今论古”,进一步探讨该地区人类社会进程和格局中的自然因素的要义。 论文首先构建了空间框架-长江三角洲及尼罗河三角洲,多方查阅文献资料并进行博物馆考察,分辨新石器时代以来两处人类社会与环境互动关系,对比研究大河三角洲环境背景下两地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及其异同。认为由于自然环境及其变化方式的不同,两地区人类在生存方式及精神文化经济社会上都有较大差异。在完成新石器时代以来两地对比的基础上,针对性的采用明清时代(1368-1911AD)544年时间为主要时间范围,通过明清时代544年的历史文献、史籍、史料记载的研读,参照前人的气象、气候、年代学成果资料及定级标准,分析该区气候状况,主要是冷暖、干湿等的频次及规律。在机制探讨方面,根据已有的1700-1911AD太阳黑子活动状况年表及厄尔尼诺出现年份表,探讨其与该区降水状况的对应关系,认为太阳黑子活动弱时旱涝灾害比太阳黑子活动强时严重;而在厄尔尼诺年份该区涝灾发生的频率是旱灾的两倍;同时,该区旱涝状况与太阳黑子活动及厄尔尼诺有很好的相关关系。鉴于目前公认的年代学成果,明清时期(1368-1911AD)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小冰期(1320-1910AD),气候以寒冷为主,期间有相应的波动。从1368-1911AD,论文以30年为分辨率作图得出该区明清时期有四次寒冷极峰期,分别是1440-1470,1650-1680,1800-1830,1860-1890,其中又以1650-1680时段的寒冷最为严峻,其时也极为干旱,认为气候异常状况诱发了明清的时代更迭。探讨明清时期该区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响应,认为该时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已经很大,在历史积累的基础上该区逐渐成为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详细分析该区气象灾害状况,如寒冬、风暴潮、生物灾害、强对流天气等及其对该区人类社会的影响。探讨明末(崇祯)大旱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及人类的响应。进而运用“将今论古”的方法,尝试探讨“良渚文化衰亡之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