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2007-08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及货币政策研究
【6h】

2007-08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及货币政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学者的主要观点

三、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2007-08年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表现及其特点

第一节 主要表现

第二节 主要特点

一、人民币内贬外升

二、结构性差异明显

三、具有可预期性

第二章 2007-08年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计量分析

第一节 货币因素——流动性过剩

第二节 结构因素——产业结构失衡

第三节 通货膨胀成因的计量分析

第三章 我国央行治理2007-08年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第一节 央行治理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及其措施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一、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二、央行货币政策的困境

第四章 日本1973-1974年通货膨胀的经验教训

第一节 日本的通货膨胀表现及政府采取的措施

第二节 日本通货膨胀与我国通货膨胀的比较

第三节 日本治理通货膨胀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五章 针对我国2007-08年通货膨胀的对策分析

第一节 针对流动性过剩

第二节 针对结构失衡

第三节 针对通货膨胀预期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致 谢

展开▼

摘要

针对2007-08年我国发生的通货膨胀,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经济结构差异的存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反而使货币政策陷入新的困境。通过对日本1973-1974年通货膨胀的分析以及与我国的比较,结合我国此轮通胀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为今后预防和治理此类通货膨胀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本文以货币供给量(M2)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相互关系为主线,主要研究和解决了以下问题:
   首先,分析了此轮通货膨胀的主要表现及特点。通货膨胀具体表现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初级产品价格以及资产价格指数等的不断攀升上,主要特点是人民币外升内贬,不仅存在结构方面的差异,还存在通货膨胀的预期性等因素。
   其次,分析了此轮通货膨胀的原因并对其进行了计量分析。主要原因是货币的流动性过剩和经济结构失衡,其中流动性过剩是直接原因,结构失衡是根本原因。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计量分析表明,食品价格指数和通货膨胀预期与此轮通货膨胀呈正相关关系。
   再次,分析了我国央行治理此轮通货膨胀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和措施,并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论证。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的存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原本就缺乏流动性的消费领域更加紧缩,它的效果不很理想,反而造成新的困境,因而需要总结教训,加以调整。
   然后,分析了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通货膨胀及采取的货币政策,比较两国通货膨胀异同点,总结日本治理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最后,针对此轮通货膨胀的流动性过剩、结构性失衡以及存在预期性因素的特点,提出了加强金融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利率及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解决经济失衡问题,以及央行定期公布经济运行数据等措施,为今后治理此类通货膨胀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