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钟嵘《诗品》自然思想研究
【6h】

钟嵘《诗品》自然思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绪论

第一章文学自然论的哲学渊源及其向文学理论领域的转化

第二章自然思想在《诗品》中的落实

第三章钟嵘自然思想的新意及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钟嵘自然思想的源头是老、庄哲学所倡导的“自然无为”观念。钟嵘诗学倡导的“自然英旨”、“直寻”和自然声律说,正是这一观念发挥其思想威力的体现。在汉代的自然思想中人工雕饰已得到正视,而在王弼、郭象玄学中人为造作已找到理论生长点。这些新变使钟嵘诗学体现出以“无为自然”为底色的“妙造自然”的新的自然观念。此新观念分布和渗透在钟嵘诗学的各层面。“妙造自然”这一新芽,在唐代诗歌创作极为兴盛的情况下,无论在实践还是在理论上都得到发展。因此,本文认为,钟嵘自然思想既是其诗学思想的灵魂,也是中古诗歌审美理想由“无为自然”走向“妙造自然”的关键。而钟嵘自然思想的研究价值就在于,从中可以看出中古诗歌审美理想由“无为自然”向“妙造自然”转换的线索,也可以看出诗人创作的着力点由自然性向人为性的转移。 本文拟用历史追溯、理论阐释、实践说明相结合的方式发掘钟嵘自然思想的内涵、特征及影响,以期全面深入地把握钟嵘的诗学思想。与之相对应而形成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也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显现了钟嵘自然思想在“无为自然”审美理想转向“妙造自然”途中的关键地位。 历史追溯。这不仅标出作为哲学思想的自然思想向文艺自然论转化的过程,也更能看出钟嵘自然思想因哲学源头的裂变而与之俱来的“无为自然”与“妙造自然”结合的双重色彩。老、庄提倡的“无为自然”是钟嵘自然思想的哲学之根和理论底色;汉代自然思想认为自然即合规律的有为;自然思想到了王弼、郭象等玄学家手中,不仅得到深化而且表现出重人为造作、尚雕琢归朴的新倾向。这三个阶段似乎走过一条正—反—合的道路:无为自然-合规律的为-为而合于自然,从而逐步丰富深化了自然思想的内涵,也使作为哲学的自然思想在某些方面更契合钟嵘自然思想。 理论阐释。在具体阐释钟嵘诗学的过程中,更加明显的体现出钟嵘自然思想所具有的“无为自然”与“妙造自然”相结合的双重色彩。他认为,“吟咏性情”的诗歌本质上,是诗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而基于天才素养之上的“直寻”的诗的思维方法在根本上使诗作带上“妙造自然”的特色。为了成就自然而“有滋味”的诗篇,他很重视以锤炼情感为要义的“兴”法,也讲求风力与丹彩的结合,注意具体技巧的运用,而这一切都应归于自然。而钟嵘“自然英旨”的审美标准的底色是,以“既雕且琢,复归于朴”的艺术描写来表现诗人真挚淳厚的情性和高远净洁的人格。唯此,诗作才堪称“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而贯穿于各层面的灵魂就是“妙造自然”的观念。 实践说明。钟嵘自然思想对后世诗歌创作与理论的影响,不仅在其“自然”的一面,更在其“妙造”的一面。具体表现就是,到唐代“妙造自然”新观念在实践上影响了崇尚自然而精于锤炼的李白、杜甫等诗人,在理论上也启发了皎然对创造“与造化争衡”的诗歌法度的总结和司空图对“自然”内涵的深化。 总之,由全文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钟嵘自然思想的内涵就是,以“无为自然”为底色的“妙造自然”;它处于中古诗歌审美理想由“无为自然”向“妙造自然”过渡的关键地位。

著录项

  • 作者

    张智虎;

  •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
  • 学科 文艺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梁道礼;
  • 年度 200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诗歌;
  • 关键词

    钟嵘; 自然思想; 诗品;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