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上海四清运动研究(1963-1966)
【6h】

上海四清运动研究(1963-1966)

代理获取

摘要

四清运动又称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发生在1963-1966年间,以“反修防修”为宗旨,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其起因与大跃进时期基层干部的恶劣行径有关。它是在当时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共识下发生的,试图通过这场运动解决当时出现的投机倒把、贪污盗窃、腐化堕落、改善比较紧张的干群关系,防止出现修正主义和和平演变。但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理论支配,对当时的形势估计失误,造成在这场运动中打击面扩大,并在理论与实践上最后为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作了铺垫。
   四清运动是党史上不可或缺的一段重要历史。上海又是全国城市四清的重要试点之地。所以,理清上海市四清运动的发展情况对研究全国其他城市四清运动以及对上海当代党史党建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上海市档案馆的原始材料,对1963-1966年上海四清运动作一个梳理,分别从上海四清运动的背景、历程、运作和实施的内容、特点、社会历史作用这四部分作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考察。
   从背景来看,上海四清运动是在国内三年困难时期后的干部问题突出、群众生活困难、干群关系紧张以及国外修正主义、和平演变的形势下展开的。它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和中国共产党内集聚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
   从历程来看,上海四清运动经历了“小四清”、“大四清”两个阶段。本文以运动安排的时间为节点,以上海的企事业单位为个案,具体分析上海四清运动如何进行。
   从运作和实施的内容来看,上海四清运动进行了工作队的组建、集训和分团,以及政策宣传到选举四清代表。其主要内容是清经济、清政治、清组织、清思想四大部分。本文对大量原始档案图表进行了具体分析。
   从特点来看,上海四清运动更为充分地发动群众,鼓励大胆怀疑揭发,更为充分地利用了外部力量进行整党整团整顿基层领导干部问题,更为深刻地挖掘资产阶级根子,整顿党员干部队伍。并起到了以下积极作用:解决了干部队伍中严重的“四不清”问题,纯洁了干部队伍;加强了经济管理,增强了群众对党的信任;并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它也带来了消极作用:扩大了打击面,不少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和伤害;工作队“包办代替”,基层组织一度成为“空架子”;群众性煽动忽略民主与法制,政治动员方式值得商榷;干群矛盾不是消除了,而是加深了;挫伤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造成不必要的心理阴影;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正气下降,邪气上升”的氛围。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考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四清运动的脉络和历史作用,让我们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在当时是如何反腐拒变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群众运动力量的负面影响,以此为鉴,不能再开展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