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沉积物中脂类生物标志物的物源示踪及环境演变指示——以海南及中国东部若干入海河流为例
【6h】

沉积物中脂类生物标志物的物源示踪及环境演变指示——以海南及中国东部若干入海河流为例

代理获取

摘要

河流系统能携带颗粒物将陆源物质输送到近岸和海洋,是陆海作用的重要媒介。因此研究河流体系沉积物中有机物的来源和归宿对于了解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意义。脂肪酸与正构烷烃是两种有代表意义的有机生物标志物。可通过其组成来判断沉积物中的有机物是来自于陆地、水体还是人类活动。还可通过生物标志物的时空变化,判断同一地区的历史环境变化和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本文以脂肪酸与正构烷烃为研究手段,结合有机碳、总氮、碳稳定同位素和脂肪酸单体碳稳定同位素等参数初步探究了海南岛八门湾红树林柱状样、老爷海泻湖柱状样、八门湾和万泉河口表层沉积物及中国东部若干入海河流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物的来源和转化。
   海南八门湾生态保护区内红树林沉积物柱样的调查结果显示了当地丰富的微生物活动和浮游植物对有机物的贡献。表层沉积物有机碳与总氮比值(OC/TN)值、碳稳定同位素值(δ13C)及脂肪酸标志物组成表明浮游植物与细菌来源是当地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当地微生物对有机质的改造,可能是导致正构烷烃缺失奇偶优势的原因。有机物在短柱中呈现选择性降解,脂肪酸标志物: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和支链脂肪酸(BFAs)在5cm以上就有了很大程度的降解,而长链脂肪酸(LCFAs)由于其化学结构稳定而得以较好保存。正构烷烃总体比较稳定,没有明显降解。烷烃指标,碳优势指数(CPI)和平均碳链长度(ACL)显示,随着埋藏深度加深,有机物经历的改造越发显著。CPI、ACL与LCFAs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显示了陆源植物输入量对降解程度有一定影响。此外,柱样底层25cm的δ13C、粒度与OC/TN值的变化反映了当时有机质来源的改变。
   老爷海柱样沉积物中OC/TN及δ13C结果显示,有机物来源主要为浮游植物。从30cm深度开始观察到OC、TN,值增大,说明有机物输入逐渐增多,δ15N值的增加说明水体生物活动繁茂,推测这一时期开始繁荣的养殖业使得水体生产力增加。15cm处脂类生物标志物显示有大量浮游植物来源的有机物,记录了水华爆发。通过对表层沉积物有机物参数对比发现老爷海泻湖富营养化现象较为严重的地区在东北部,其沉积物中有机物含量较高,不饱和脂肪酸所占比重较大。
   脂肪酸标志物和正构烷烃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海河、长江和珠江水系陆源植物机质对总有机质贡献较大。较低的碳稳定同位素值δ13C和较高的浮游生物源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及较低的长链与短链烷烃比值(H/L)显示,黄河及东南沿海及海南河流沉积物则以浮游生物贡献为主。东南诸中河某些河流的人为污染比较严重:钱塘江、曹娥江、飞云江几个站点有石油烃类污染。同时在长江的南京、大通站也发现了石油烷烃的贡献。
   使用单体稳定同位素手法研究了八门湾地区及万泉河地区表层沉积物。长链脂肪酸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结果显示八门湾地区某些站点的有机物来自于红树林、河流、海洋的三端源的输入;而万泉河口主要以河流、海洋贡献为主。细菌源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值与浮游生物稳定同位素值接近,推测细菌在湾口优先利用浮游生物有机质。从湾口到湾内细菌源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值逐渐变负,说明细菌所利用的有机物基质的改变。UCM与CPI结果显示八门湾地区受人文活动影响较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