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宋代杂史研究——兼论史部杂史类目的演变
【6h】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宋代杂史研究——兼论史部杂史类目的演变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第一章《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宋代杂史

第一节《四库全书总目》杂史类与其它类目的关系

一、杂史与别史

二、杂史与纪事本末

三、杂史与载记(霸史、伪史)

四、杂史与传记

五、杂史与子部小说家

六、杂史与子部杂家类

第二节《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书与存目书的关系

第二章《四库存目》宋代杂史丛考

第一节《靖炎两朝见闻录》与《孤臣泣血录》

一、李若水与李若冰之误

二、两书文字偶有差异

三、《两朝见闻录》下卷不合史体

四、《两朝见闻录》下卷的错讹

五、《两朝见闻录》下卷抄袭史书

六、《两朝见闻录》上卷与《孤臣泣血录》的关系

七、《孤臣泣血录》与《靖康纪闻拾遗》

第二节《南渡录》、《靖康蒙尘录》与《南烬纪闻》

一、书名、篇目和组合

二、内容的真伪

三、成书和续作

第三节《建炎复辟记》的内容特点

第四节《辛巳泣蕲录》与《襄阳守城录》

一、《辛巳泣蕲录》

二、《襄阳守城录》

第五节《建炎维扬遗录》考证

第六节《正隆事迹记》与《炀王江上录》考

一、《正隆事迹记》考

二、《炀王江上录》考

第七节《北狩见闻录》与《北狩行录》

一、《北狩见闻录》

二、《北狩行录》

第三章史部杂史类目的起源和演变

第一节史部杂史类目的起源

一、什么是杂史

二、《隋志》之前的目录学

三、《隋志》与杂史类目的出现

第二节宋以来杂史的著录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本文是以《存目丛书》中影印出版的宋代杂史为基础的文献学、史料学研究。主要分三个部分论述: 首先是对《四库全书总目》杂史类目的研究。《总目》的史部由十五个二级类目、二十七个三级类目组成。其中杂史类收录书22部273卷,但是存目书多达179部757卷,几乎全是宋明及清初著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本文在这一部分首先讨论了《四库全书总目》中杂史类和其他类目的牵涉关系,辩正《总目》杂史类目收录史书的标准,评价其目录分类之得失,以探求《四库全书》编纂时在著录和存目之间秉持的标准和依据。其次讨论《总目》在杂史类目内部著录书与存目书的区别关系,本文将在总结前贤提出的《四库全书总目》存目标准的基础上,对存目书部分的宋代杂史的提要作详细梳理,考察提要所依据的存目理由是否正当。再以翁方纲所作几种宋代杂史提要初稿为例,讨论《总目》提要定稿对杂史存目的扩大化倾向。 第二部分是对《存目丛书》宋代杂史的文献考证。主要用史料考证的方法,将《四库存目》部分的宋代杂史与传世其他宋代史料相联系、比较,考订其作者、成书、记载的可信性等方面,并试图给宋史研究提供过去不为人注意的杂史类的可靠史料。通过对存目宋代杂史个案的研究,我们将对《四库全书总目》把这些杂史列为存目的用意、得失等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第三部分是余论,主要论述杂史类目的起源以及在宋代目录中的著录演变情况。对杂史在《隋志》中设立的原因提出更多的看法;对别史类目的起源提出新的证据;辨明宋代书目中杂史概念的不稳定、不统一,这正符合了《隋志》对这一新类目的规定。 最后是与宋代杂史相关的两篇考证,作为本文附录。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四库存目》部分的宋代杂史,除过一些明显伪造的伪书外,大部分都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这些杂史记录的历史最集中于两宋之际,宋金和战成了主要的题材;《四库全书总目》将大部分宋代杂史列入存目,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具体分析。既有学术评判的标准,又有隐含不白的政治原因,但《四库提要》则多予以回避。通过对存目部分宋代杂史的文献学研究,本文揭示了这些杂史中具有相当重要史料价值的史书被斥入存目而不加说明,其背后就隐含着消弭民族矛盾、巩固外族统治的政治目的。本文认为,史部杂史类目起源于《隋志》,在历代书目中杂史这个概念并不整齐、固定,而是彼此出入。杂史作为史部的一个部类,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独立的史书著述体裁,而是目录学发展中人为规定和分类的结果,也反映了目录学对史书分类的一种认识。本文认为,《四库全书总目》在史部分类中采取了更加严格的收录标准,在杂史类目中摒弃了不合乎史书体裁的大量作品,使得杂史类与子部小说家类、杂家类等类目之间互有纠葛。本文还揭示了《总目》中误收伪书的粗疏之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