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文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研究
【6h】

文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编综论

一、导论

(一)本研究命题的由来

(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三)本命题研究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文化视域、理论切入点与问题域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文化视域

(二)文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切入点——中华民族精神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研究的问题域

第二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唤醒与升华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华民族精神危机的应答机理与特殊作用

(一)中国文化生态的剧变与中华民族精神危机的凸现

(二)解除中华民族精神危机的文化需要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解除中华民族精神危机的特殊作用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民族精神理论的探索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生成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第三编中华民族精神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

五、中华民族精神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作用

(一)中华民族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机制中的文化基础作用

(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效应

(三)重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基础作用与防止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

六、中华民族精神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精神动力作用

(一)精神动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的内在需要

(二)中华民族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神动力的内涵分析

(三)中华民族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神动力的功能分析

第四编新的历史境遇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和谐与共融

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互动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动并推进着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践

(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八、新的历史境遇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和谐共融发展

(一)当前中华民族所处的新的历史境遇

(二)新的历史境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和谐共融发展的要求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进一步和谐共融发展的展望

九、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历史雄辩地证明:由中国共产党人缔造、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必须紧密伴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而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时代挑战和党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部署都充分表明,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和中国人民继往开来的强大动力,已经日益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深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研究,无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还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探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对学术界研究现状的分析,本文尝试从以往研究相对较为薄弱而又不可或缺的文化视域观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选取中华民族精神这一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作为理论切入点,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统摄性研究。通过深入剖析、论证和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和相互作用规律,在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原则的基础上,从文化层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提供佐证,并对新的历史境遇中如何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和谐共融发展进行了探索与阐释。 全文依照研究逻辑划分为四编,九部分。 第一编综论(包括第一、二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现实与理论问题的分析,介绍了本研究命题的由来。同时,对本研究采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以及本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进行了概述。 第二部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视域的现状分析入手,对该研究文化视域的内涵和重要作用进行了论述。同时,对选择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本研究理论切入点的原因进行了阐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逻辑前提。在此基础上,对本研究的问题域进行了设定。 第二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唤醒与升华(包括第三、四部分): 第三部分: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视野出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答中华民族精神危机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华民族精神发生作用的必然逻辑。中国文化生态的多重剧变凸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危机,解除这一危机的文化需要包括,高扬民族主体意识,重构文化发展机制,理性应对文化困境,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备满足这些需要从而解除这一危机的作用,由此也彰显出其巨大的文化意义。 第四部分:通过系统的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使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在继承和培育中实现高扬与升华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全方位的证明。这些重要作用充分表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和最新成果的生成三个历史阶段中,具体反映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精神理论的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民族精神的熔铸和提升、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三个层面上。 第三编中华民族精神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包括第五、六部分): 第五部分:从文化传播视角分析、阐发中华民族精神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础作用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机制的三大环节(包括理解传播、内容结合、形式结合)。这种文化基础作用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效应,体现于社会理想观、思维方式、人生价值观等层面。同时,必须重视在扬弃中坚定不移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其赋予时代性内涵,才能优化这一文化基础,防止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 第六部分:系统研究和论证中华民族精神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动力作用。精神动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的内在需要,中华民族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动力在内涵上表现为,理性宽容、务实变革、革故创新的中华民族精神分别推动了中华民族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接纳、融会运用、发展推进,而这些动力作用的发挥又以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族自觉、价值导向、精神激励、成员凝聚、教育塑造等功能为可靠保障。 第四编新的历史境遇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和谐与共融(包括第七、八、九部分): 第七部分: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互动价值进行了探索与总结。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动并推进着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践,包括解除文化困境、奠定现实基础、提供指导思想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包括提供精神动力、优化文化土壤、提升大众整体素质等。 第八部分:对新的历史境遇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和谐共融发展进行了展望。当前中华民族所处的新的历史境遇主要包括,积极参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全球化进程,推进阵痛与硕果共生的快速社会转型。新的历史境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和谐共融的新起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 第九部分:在前文论证分析的基础上,对通过本命题研究而获得的启示进行总结。其一,中华民族精神的产生、发展本质上是由中华民族的社会实践所决定。其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共同推进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其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中华民族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与现实价值。其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在交互作用中对中华民族的社会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反哺作用。其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互动规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