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研究(1979-1996)
【6h】

中国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研究(1979-1996)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中国当代通胀理论概述和文献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国外通胀理论的介绍和中国通胀理论的初步整理

二、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中国通胀理论的总结性和比较性研究

三、主要观点总结

第二节国外通胀理论概述

一、金属本位制度下的货币理论

二、纸币流通制度下的通胀理论

第三节研究范围的确定和方法论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范围的确定及通胀理论的阶段划分

二、对研究范围的三点说明

三、需要解决的方法论问题

注释

第二章立论基础

第一节对通胀内涵的反思

一、西方的通胀定义

二、中国学者对通胀的定义

第二节通胀理论的分类标准

一、“西方”曾经具有政治色彩

二、“西方”一词新解

三、分类标准的重新设定

第三节研究途径和方法

一、理论前提和不相容性

二、客观评价理论的方法论问题

三、材料取舍及研究方法

第四节选题意义和创新点

注释

第三章通胀理论的发展与停滞

第一节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学者对三大理论的评介

一、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继承

二、非马克思主义者对货币数量说的诸多质疑

第二节20世纪30-40年代的通胀理论

一、对发行准备与通胀关系的讨论

二、通货管理有效性的讨论

三、通胀与经济增长

四、杨培新的通胀理论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承前启后的通胀理论(1979-1983)

第一节计划体制下的经济状况概览

第二节通胀理论的经济背景和理论基础

第三节通胀理论的基本结构和主要观点

一、通胀概念的多样化趋势

二、通胀存在性及其标志的争论

三、货币必要量的测算:通胀成因的研究思路之一

四、总供求式的总量研究:通胀成因的研究思路之二

五、通胀的治理

第四节中国学者对西方通胀理论的初步认识

一、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与货币数量说

二、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的通胀理论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通胀理论的争鸣时期(1984-1992)

第一节改革背景与理论基础

第二节通胀概念的演化

第三节通胀理论传统研究方法的发展

一、对货币必要量计算方法的质疑

二、关于货币容纳量弹性的争论

三、货币流通速度的递增或递减是不是一种规律

四、90年代中国货币需求理论的初步发展

五、中国货币需求函数与货币必要量的区别及其特殊性

第四节通胀成因的总量研究

一、转轨经济下总需求膨胀的总体特征

二、对消费需求的总量研究

三、对投资需求的总量研究

四、中国学者对总供给的研究

五、中国式的“需求拉上说”

六、总量研究的争论焦点以及政策建议

第五节通胀成因的结构研究

一、收入攀比行为与攀比机制

二、学术界对结构性失衡的解释

三、中国式的“结构性通胀理论”

四、对总量研究的批评和结构研究的局限性

第六节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溢出效应

一、货币在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中的作用

二、中国学者对意愿需求形成过程的探讨

三、货币供给的倒逼机制和货币需求状况研究

四、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溢出效应—物价上涨还是产出增加

第七节通胀成因的体制研究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六章通货膨胀的后续研究(1993-1996)

第一节改革背景

第二节通胀预警指标的设定

第三节通胀成因的后续研究成果

一、中国式的“成本推进型”通胀理论

二、低效率说

三、中国学者对体制因素的归纳

四、通胀成因的三种研究思路

第四节通胀的承受能力研究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七章通胀与经济增长、通胀与预期的专题研究

第一节通胀与经济增长

一、通胀有利于经济增长——“促进论”

二、通胀不利于经济增长——“促退论”

三、对通胀促进经济增长的条件研究

四、扩张性货币政策、经济增长与通胀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通胀与预期

一、粘性预期理论的假设条件

二、粘性预期与通胀

三、不确定性的引入

四、政策建议

五、粘性预期理论的评价

注释

第八章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论文说明:论文指导小组成员

展开▼

摘要

本文主要进行了中国当代通货膨胀的理论研究,“导论”部分对中国和西方的通胀理论作了初步的梳理工作,并得出结论,同时,对现有的中国通胀思想史著作给予评价并提出尚待解决的四个方法论问题。第二章对四个方法论问题一一作出阐释,奠定整部论文的基调和立论基础。通过界定通胀的内涵,提出划分通胀理论的标准以及寻求新的研究方法,确立论文主体部分的行文规范。第三章以20世纪30-40年代学者的争论作为纸币流通制度条件下中国通胀理论之开端,当时学术界已经意识到实施纸币流通制度的最大障碍是通胀(狭义),因而他们对于纸币制度实施条件的探讨也多数是从防止通胀的角度出发的。还指出,开始于1978年的经济制度变迁对通胀理论的发展起着不可小视的推动作用。第四章开门见山地展开一幅1979-1983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画卷。第五章指出通胀理论具有两点突破:一是通胀成因复杂化。二是出现了西方通胀理论的本土化过程。第六章的通胀理论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即在原有基础上的后续研究和对通胀周期性反复的解释。第七章分别针对“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与预期”两个专题展开评述。第八章作为整部论文的结束语,除了总结前七章的理论框架之外,笔者重新审视通胀的传导机制,认为中国和西方的通胀理论对于一次性物价上涨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但对于持续上涨的过程缺乏充分的理由。笔者借鉴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力求描述更为精确的动态过程:一次物价上涨过程本身可以通过预期和货币供给的内生增长产生出新的冲击,致使物价再次上涨。使得本该达到均衡的过程,却产生出长期的非均衡力量,换言之,通胀是由一系列短期均衡的点所组成,但是从长期来看,通胀本身又存在着非均衡的力量,推动物价不断地离开这些均衡点,持续抬升。基于以上理解,论文认为稳定微观经济主体的预期和采取需求性货币调控方式将是治理通胀的有效措施。最后,理论联系实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提出见解。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