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针刺缓解慢性内脏痛敏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6h】

针刺缓解慢性内脏痛敏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英文缩写字表

前言

第一部分慢性内脏痛大鼠(IBS)模型的复制和评估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小结

附图一

附图二

附图三

第二部分电针对IBS大鼠内脏痛敏的治疗作用

第三部分脊髓兴奋性氨基酸递质受体系统在IBS大鼠内脏痛敏和电针治疗慢性内脏痛敏中的作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个人简历,博士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论文自评

附录二:文献综述内脏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三:后记(致谢)

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展开▼

摘要

慢性疼痛是现代医学发展和人类健康、保健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其中内脏疾患引起的慢性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症候。内脏痛的发生部位深且定位模糊,同时伴有牵涉痛和植物神经反射等复杂的临床表现和特点。因此,人们对于内脏痛的认识远滞后于对躯体痛的了解,也使得慢性内脏痛的治疗缺乏特异性措施。  众所周知,由于临床研究的局限性,动物实验研究成为研究内脏痛的重要手段。但是导致内脏痛研究滞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缺乏较为理想的模拟人类慢性内脏痛的动物模型。2000年Al-Chaer等用大鼠成功地制作了一种新的质量较高的慢性内脏痛敏模型(IBS大鼠模型)。该模型的出现,为深入探讨慢性内脏痛的中枢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本工作获得以下结论:  1.制作成功的IBS大鼠模型较好地模拟了临床IBS的表现;内脏痛敏表现明显,有关体征比较稳定,可以维持至成年大鼠12周龄以上,是一个稳定的功能性慢性内脏痛敏动物模型。  2、单次电针在短时间内(停针后20-90min)可以明显缓解慢性内脏痛敏;多次电针具有累加效应,隔日连续电针2次后治疗效果明显,4次后达到最大;针刺疗效的维持时间随着治疗的次数的增加而延长。  3、电针可以明显抑制脊髓背角内脏相关神经元(WDR神经元)的兴奋性,这可能是其针刺缓解慢性内脏痛敏的机制之一;脊髓的兴奋性氨基酸递质受体系统可能主要通过NMDA受体参与功能性慢性内脏痛敏的维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