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全球化视域中的国家理论——马克思与施密特国家观之比较
【6h】

全球化视域中的国家理论——马克思与施密特国家观之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第一章马克思和施密特的国家理论都具有强烈的批判性特征

第二章马克思和施密特在国家和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分歧

第三章马克思和施密特关于国家消亡理论的对立

第四章马克思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施密特敌友理论的比较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理论在全球化的潮流中逐渐复兴。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卡尔·施密特在其思想被掩盖了大半个世纪之后,凭借“政治即划分敌友”的著名论断又重新回到了政治哲学理论的风口浪尖。马克思国家理论研究因而面临新的挑战。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在正确把握马克思国家理论基本思想的基础上使这一理论与时俱进。本文旨在对这两种颇具代表性的国家理论之比较,进一步全面认识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的处境、地位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和施密特的国家理论都具有强烈的批判性特征:以怀疑和反思为本质特征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理论所独具的思想魅力,而施密特对自由主义的批判是其国家理论的起点。尽管在批判对象以及批判精神的彻底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但马克思和施密特国家理论批判的目的以及他们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都有着很多的共通之处。 在国家和社会的相互关系问题上,“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是马克思国家理论的核心,而施密特和马克思在国家及社会的概念界定就存在很大分歧,对于政治和经济哪个处于决定性地位的看法更是各持己见。这个层面的比较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立场态度和理论导向都有所启示。 强调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的合理性和国家的必然消亡是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又一重要特征,而施密特则坚信政治、国家、战争都不会消亡。笔者对马克思的“国家消亡论”及其批评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进而对全球化进程中国家的地位和职能做了更深入的思考。 鉴于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被经常性地和暴力统治、官僚制度、独裁专制等联系在一起甚至等同起来,在当前非常有必要重新认识这一理论。马克思的理论贡献在于把阶级的产生、发展和区分都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联系起来,而施密特划分敌友的尺度或是宗教的对立、或是民族的矛盾、或是经济的冲突,且完全是在经验层面上描述,对经验背后的本质则不予置词。对二者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对全球化视域中国家理论的建构以及中国的战略倾向的关注。 通过把握前人的思想找到它与当代生活相融、贯通之处,是我们建构当代形态的国家理论理应坚持的方法论。所以我们需要把马克思和施密特能对当代国家问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作出解释和回答的思想资源充分发掘和彰显,以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