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军火器、军制与战争——以旗营与淮勇为中心
【6h】

清军火器、军制与战争——以旗营与淮勇为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论

第一章火器、军制继承性与兵种创新:17世纪以降的旗营

第一节火器营史事考辨

一、萌芽期八旗火器营考辨

二、旧汉军、绿旗火器营、汉军火器营

三、火器、战术与军制演进

第二节健锐营史事溯源

一、云梯兵的训练及其参战

二、健锐营史事摭遗

第三节神机营史事述论

一、炸炮、抬枪与津通之战:神机营创设的背景

二、兼统各营与轮训操演:神机营的角色定位之一

三、火器的购置与调拨:神机营的角色定位之二

四、治安与征调:神机营角色定位之三

第二章军制的过渡性与继承性

第一节后勤制度的过渡性:饷司制度

一、“饷司”的渊源

二、清承明制:以王弘祚为个案

第二节勇营制度的渊源:防军与勇营考辨

一、“防军”词源初考

二、“乡勇”与“团练”初考:“乡勇”与“团勇”

三、经制兵的弊端与清廷早期弥救振兴的谟议:以林起龙为个案

四、团练乡勇之流弊以及化“勇”为“兵”

五、政治想象与制度革新:疗救沉疴与制度锁定

第三节后勤制度的继承性:长夫制度述源

一、清朝长夫制中的非军事性服务

二、八旗制度中的跟役制

三、清军绿营之长夫制与余丁制

四、乡勇与勇营中的长夫之制

第三章军事变革与后勤体制:淮勇的崛起

第一节近代火器化与苏沪战场的淮军陆军

一、长杆鸟枪与抬枪:淮军草创时期的火器配置与使用

二、劈山炮与洋枪、洋炮:苏沪战场上淮军的装备改换与战术的形成

三、小结

第二节平吴剿捻期间的淮军陆军后勤

一、从“湘军”到“淮勇”:草创期淮军战略军需后勤的筹议和实践

二、由“沪军”到“苏军”:用沪平吴到分援各帅

三、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基于清史的历史场景,回应西方史学界对“军事革命”的研究,提出火器化在清朝军制变革的营养钵、进而成为王朝政治变化的催化剂,本文认为在间接、直接地受到西方科学技术影响下,17世纪以降旗营出现了基于火器改装而引发的八旗制建设为核心的历史联动,在19世纪催生了淮勇为实践者以自强为鹄的的军事变革,这份历史遗产最终开启了军事近代化、催生了王朝的自救运动。 在研究视野上尝试放大传统历史分期视野中以天津小站练兵为近代军事革命发轫的传统:本文认为军事变革是17世纪以降发生在中国的间断性演变的内生变革,是在军事对抗激烈的历史场景中统治集团积极作为的选择,本文在清史的场景下将前清史与1840年代以后的变革扭结在一起,梳理出一条贯通清史的军事变革脉络。 在研究样本上将以往研究薄弱的旗营纳入军事变革研究领域之中,尝试突破以前勇营制为主的军事近代化研究取向:本文爬梳火器营、健锐营、神机营等学界少有涉及的课题,在考辨史料、厘清史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清朝八旗制在火器化基础上的兵种建设、编制构成以及由此发生的战术、后勤等方面的变革;与此同时,在考订淮军传统火器装备与西式装备改装的基础上考察淮军入沪后战术与军制(主要是兵种编制构成与战时后勤补给筹议)因应。 在研究模式上,本文着重考察军事技术的变革、军制的编制、战术的调试、后勤的筹议与运作与外在政治生态环境之间彼此的联动性:无论是藉由满洲火器营等军兵种设计与编制可以看出八旗制构建与满清皇权建设之间的共振,还是基于西式火炮引进、近代炮兵兵种构建折射出王朝军制政策延续性脉络中勇营制度的改进,可以看出王朝军事与政治的运动在“军事变革”中找到了交集。 在研究思路上,注重研究制度变革的路径依赖现象,将制度的继承性置于同制度的创新性相当的地位并将两者结合起来,改变以往研究将两者剥离开来的思路、拓展制度变革的研究图景:无论是旗营各兵种与编制的构建、还是淮勇军制改革,都可以看出在火器化基础上的清朝军制变革遵循在“清承明制”体制沿袭与“首崇满洲”的八旗制政制设计方向之间寻找交叉点与平衡点,用较小制度设计成本推进制度建设。 在研究理论上,在清史的场境中可以发现“间断平衡”理论的适用性,籍由军制的变革来分析技术变革、制度变革的飞跃与其停滞,籍由“间歇平衡”的思路,循清朝军制变革中“路径依赖”现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