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文话发展史略
【6h】

文话发展史略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一章宋金元:文话的发展演进期

第一节宋代:中国文章学的成立

一)文章学的成立

二)宋代文话与科举文化

第二节文话著作体制的初步形成

一)随笔杂记类

二)理论著作类

三)资料汇编类

四)选集评点类

五)附论:四六话的兴起

第三节陈骙《文则》与文章批评

一)论文基调

二)文章批评

三)价值与意义

第四节金源文化背景下的《文辨》

一)《文辨》的文化基础

二)“《文辨》尊苏轼”

三)论文“惟适其宜”

第五节陈绎曾与元代文章学

一)陈绎曾家世生平考略

二)陈绎曾的文章学理论体系

三)陈绎曾与元代文章学

第二章明清:文话的繁荣兴盛期

第一节文章流派与文话繁荣

一)明清文坛的派别色彩

二)派别影响下的文章批评

第二节重文统而喜立异的《文脉》

一)生平考略

二)文统与文脉

三)以立异为特色的文章论

第三节经世明法:包世臣的文章观

一)经世求实

二)明法自用

三)文章观的渊源

第三章晚清民国:文话的融汇总结期

第一节时代激变与文话转型

一)文化环境的迁变

二)文话的新变

第二节刘师培的文章论

一)基于朴学的文章观

二)以骈文为文章正宗

三)传统学术中的现代化因素

第三节《文学研究法》:桐城派文章理论的总结

一)整合桐城派文章理论

二)取法《文心雕龙》

三)桐城派与文选派的“论争”

第四节刘咸炘与《文学述林》

一)力求通贯,别具鉴裁

二)文章论

三)学术渊源与方法

第四章文话琐考

第一节谢伋生平仕履考略

第二节楼昉考

第三节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

第四节潘昂霄《金石例》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文话以话文为主要性质,以中国古代散文为主要论述对象,分析品评作家作品,记录本事丛谈,阐释文章演进轨迹,叙述文章流派递嬗,并结合具体作品而杂以考订、辩伪、辑佚等多方面内容,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是以专集形式出现的文章学著作。长期以来,古代散文在中国文学研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古代散文理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长期遭遇冷落,中国古代文章学也缺乏体系的建构和批评范畴、概念与术语的梳理与阐释,这直接影响到对中国文学整体性的认识。对于文话的深入研究将推动文章学的发展,促进相关学术的深化。王师水照先生《历代文话》的编辑出版,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详实的文献。本文希望在此基础上,能够从理论研究的层面,对文话的性质、沿革、理论贡献以及文献考订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指出,宋金元是文话的发展演进时期。在宋代,“文”的涵义渐趋稳定,由诗文互融到文笔之分再到古文崛起,以韩柳为正宗的古文在当时已经成为文坛主流,“古文”这一概念在理论层次与创作方面得到真正的确立。文章批评论著大量涌现,初步建构了文章批评的理论统系,奠定了文章学论著的体制基础,这标志着文章学的正式成立,也是宋代科举文化影响之下的必然结果。宋代文话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成为此后文话的体制基础。陈骥《文则》是一部较早专门研究文章之法的系统著作,它推宗经典,但又突出对于“意”的重视,强调了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其中所体现的较为自觉的方法论意识,足资后人借鉴。王若虚《文辨》推尊苏轼,论文强调“惟适其宜”,以博辨著称,具有明显的金源文化特色。陈绎曾堪称元代文评第一大家,其文章学观点主要集中于《古文谱》、《古文矜式》和《文说》当中,涉及到本体论、修养论、创作论、文体论、风格论、鉴赏论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第二章认为明清是文话的繁荣兴盛时期。这一时期文章派别特征明显,作为文章批评体裁的文话,或为派别理论的代表,或为文章发展的记录,或为对此现象的评判,既反映了文章发展的特定面貌,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坛风会。王文禄《文脉》重视文统的确立,推崇六朝文章,在专主秦汉与唐宋文章的明代文坛实属别调,而其兼容并蓄、时出别解的特点更增强了理论的深度与锋芒。包世臣以经世求实为论文基调,主张明法自用,对桐城派多有批评,代表了清代文话中的别样声音。第三章指出晚清民国是文话的融汇总结时期。由于文化环境发生巨变,文话创作主体的知识结构、创作意识、创作方法都产生了新变,文话在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方面多有自觉的追求,体现了学术演进之迹。刘师培的文章论以朴学为基础,具有鲜明的学术特征。他强调骈文为文章正宗,具有反拨桐城末流之弊的积极意义。他学贯中西,视野开阔,能全面观照研究对象,且深具历史意识,其治学方法在传统当中又具有现代因素,体现了转型时期的特点。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曾得到钱基博的激赏,此书师法《文心雕龙》,有较强的系统性与理论色彩,为桐城派文章理论的总结之作,具有融汇弥缝的特点,对于末流缺失多有涉及,有效纠补了桐城派文章理论的不足。黄侃在北京大学授课时曾激烈抨击桐城文章,而姚永朴拒不应战,其实具有理论方面的充足理由,黄侃所针砭的缺失在《文学研究法》中早已得到补充修正。刘咸炘是四川学者,著述宏富,其《文学述林》具有通贯意识,以综观融汇取胜。他对于“道”的认识,对于四书文的评价又反映了他别具鉴裁的一面。刘咸忻治学深受章学诚影响,而他以“道家的方法”思考问题,具有辨证色彩,更具备了方法论意义,值得注意。 关于文话作者及相关文献的考察有助于文话研究的深入。第四部分考辨了谢伋与楼防的生平,并对《荆溪林下偶谈》与《金石例》的版本作了简要梳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