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网络即时传播软件使用者需求研究
【6h】

网络即时传播软件使用者需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壹章研究背景与目的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动机

一、本研究的社会时代背景-----网络环境的来临

二、本研究的学术时代背景----传播理论与技术现实的接轨

三、选择即时传播软件为研究对像的理由

第二节研究目的

一、学术立论基础

二、社会实践立论基础

第三节研究流程

第贰章文献探讨

第一节即时传播软件的定义与使用现况

一、即时传播软件定义

二、即时传播软件发展历程与现状

三、即时传播软件在中国的使用状况

四、即时传播软件相关研究

第二节网络环境中的传播理论

一、网络时代的传播受众研究思维

二、IM趋势解读---创新与扩散理论的近期发展

三、自主性的增强与消逝—网络环境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第三节新科技环境中的传播理论--使用者需求与TAM模式

一、IM推广进程的基础模式--TAM科技接受模式

二、网络环境中的IM使用者需求

三、时间与数量—其它影响IM扩散进程的因素

小结

第参章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研究架构

第二节研究方法介绍

一、问卷调查法

二、焦点小组法

第三节数据处理

一、问卷信度检定

二、因子分析

三、相关分析

第肆章研究资料分析

第一节、基础资料描述性统计

一、研究对像基本资料

二、即时传播软件使用经验

第二节即时传播软件使用需求与态度因子分析

一、即时传播软件使用需求因子分析

二、即时传播软件使用态度因子分析

小结

第三节相关分析

一、使用者的需求与即时传播软件使用态度关联性分析

二、即时传播软件使用者的需求与使用经验关性分析

三、网络即时传播软件使用态度与媒介使用满足度关联性分析

四、网络即时传播软件使用经验与媒介使用满足度关联性分析

五、即时传播软件使用态度与即时传播软件使用经验关联性分析

六、使用者的需求与即时传播软件使用满足度关联性分析

小结

第五章研究探讨与分析

第一节网络即时传播软件的被使用状况与使用者需求

一、IM的渗透---由软件到生活形态

二、IM的使用需求、态度与行为

三、IM的的付费意愿与其它影响

四、IM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由IM使用与传播理论的印证

一、数字传播环境下的使用者研究新思维--网络受众研究议题分析

二、创新扩散理论的转变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于网络环境中的探讨

四、IM的批判思维--公共领域

第三节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后续研究建议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研究以即时传播软件(IM)使用者需求为研究对像,分析IM使用者的需求。理论基础方面将传播学科与新科技领域结合,以拓展传播研究新视野。从传播理论出发,辅以社会学与信息管理的相关理论,试图用传播理论来接轨其它学门的知识,打破目前传播学研究只限于自身相关领域的困境。在传播理论方面引用的是创新扩散、使用与满足;信息论方面则引用TAM模式,以此三因素构成研究架构。 本研究架构主要是以TAM模式(Technology adopting Model)为核心,把“媒体使用态度”与“媒体使用经验”当作媒体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并引用媒介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架构,探求行为发生前后的需求动机与满足状况,使用者在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与媒介使用行为相呼应。最后,把整个过程放在创新扩散的过程中来检视,作为这些行为发展的社会历程。 本研究主要采用量化的问卷调查与质化焦点小组访谈两个研究方法,以期达到研究质量并重之目标。调查采用滚雪球方式,在全国9个主要城市分别设立种子调查员,以其IM联络人名单为调查对像,以在线问卷进行调查,最后共回收1026份,经排除重复与错误样本,共获得有效问卷946份。焦点小组访谈用于问卷设计初期,收集使用者对IM使用的相关讯息,以及数据分析完毕之后,分析使用者对分析结果的感想。 主要研究发现如下: 一、经因子分析将工M需求分为“个人情感扩散与认同”、“生活信息交流”;将对IM的态度分为“可信赖的沟通环境”、“即时情感联络工具”与”多元生活信息管道”。使用者的社会与人口变项在各因子间无显着差异存在。 二、IM的扩散Critical mass临界点产生于“当使用者感受到其周遭大约有66人开始采用此软件”时,IM扩散速度会大幅展开。 三、在无其它类似功能软件提供免费使用前提下,使用者愿意为IM所提供的工具性功能付出11.24元,为情感沟通功能付出10.10元的月租费,两者只取其一,非同时愿意负担。 四、使用与满足理论在IM使用中需修正,满足度产生的原因主要不是因为主动的需求被满足,而是IM使用所形成态度造成,虽然使用需求与使用行为间的关联性成立,但主要的满足效果在于态度的形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