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外科监护室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
【6h】

外科监护室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
   危重病人存在静脉栓塞的更多高危因素如:血液浓缩、卧床、凝血机制亢进等。本次研究通过对外科危重病人行下肢血管彩超来统计其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的发病率,并探讨其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自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入住中山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的79例病人。采集病人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基础疾病情况等,并在第一个24小时内完成病人的APACHEⅡ评分。采用床旁超声检查作为筛查病人是否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方法,并以在加压超声(compressionultrasound,CUS)下静脉管腔能否完全塌陷作为判断是否存在血栓的标准。
   病人转入监护室后的48小时内完成第一次超声检查。结果为阴性者此后每周行一次检查,直至病人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死亡或转出外科监护室。
   在病人入住外科监护室期间,记录特殊治疗(如:机械通气、升压药物的使用、床旁透析治疗等)进行的情况,监护室停留时间等,并收集首次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检查数据。
   将病人分为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组(DVT组)与阴性组(非DVT组),采用卡方检验X2和t检验比较两组数据间差别。
   结果
   在79例入组病人中,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4例(17.7%),其中近端3例(3.8%),远端13例(16.5%),有两例同时发现近端及远端深静脉血栓。
   将两组病人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及统计学检验,最终发现DVT组病人体重指数(BMI)24.9±3.5,APACHEⅡ评分19.9±3.7,血管外科与糖尿病病人比例皆为28.6%(4/14)。与非DVT组病人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2,0.009,0.03及0.012)。而在性别、年龄、心肺基础疾病、肿瘤病史及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生化检查数据方面的比较则未发现存在统计学差异。
   DVT组病人接受机械通气者11例(78.6%),使用升压药物10例(71.4%),与非DVT组病人比较(其比例分别为30.8%和29.2%),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值均小于0.01)。
   DVT组病人入住外科监护室的时间25.7±27.7天,死亡率28.6%(4/14);非DVT组病人入住外科监护室的时间7.9±8.1天,死亡率9.2%(6/65)。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外科监护室病人中肥胖者、APACHEⅡ评分高者及机械通气和升压药物的使用都与DVT的发生相关。同时,DVT的存在明显增加了病人在监护室的住院时间及死亡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