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阿尔都塞“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研究
【6h】

阿尔都塞“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阿尔都塞是当代法国思想界的一面旗帜。他的独特之处在于政治与理论立场的激越。从“保卫马克思”到“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一系列哲学口号塑造了一位“战斗型的思想家”。本文并非阿尔都塞思想体系的全景式放大,而仅仅聚焦于“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它以“人”为中心,在法国理论界勾勒了一条从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到德里达“人的终结”之间的发展曲线。它是阿尔都塞用结构主义的方法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必然结论,是反驳“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是“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范式中所蕴含的对主体性的批判,开创了一个“后结构主义”的无主体时代。但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困境是:阿尔都塞其他思想的研究和“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的研究之间出现了双向的背离。一方面,其他思想被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另一方面,“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被边缘化。鉴于这一理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及目前国内研究的空白性,本文尝试进行一次抛砖引玉式的探讨,旨在为全面解读阿尔都塞提供一个理论新视角。
   本文的导论部分介绍了阿尔都塞的个人经历及国内外对他的相关研究,说明了本论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六章,具体如下:
   在第二章中分析了“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产生的历史语境。这个历史语境的构成要素包括时代背景、学术氛围、个性特质等。从苏共“二十大”等一连串政治事件中,寻找“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产生的根源性因素;从法国结构主义的历史和现状来探讨“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产生的工具性因素;从斯宾诺莎的“唯理论”、巴什拉和康基莱姆的“科学认识论”、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法来探究“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产生的导向性因素;从阿尔都塞独特的心路历程来阐释“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产生的动力性因素。
   第三章在对“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的内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详细地梳理了它和阿尔都塞思想体系中其他主要思想的关系。在阿尔都塞那里,“理论”具有特殊的含义与形式。“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的真正含义是:马克思主义在明确的、科学的理论实践范围内不是一种人道主义。这一命题在阿尔都塞思想体系中占有统摄地位,其他的思想,比如结构主义的阅读方法、“认识论的断裂”、多元决定及意识形态理论等,为它提供了烘托和延伸的作用。
   第四章通过回归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从人性、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等论述中,挖掘出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以“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的视角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是现实中的意识形态存在,是阻碍马克思的学说成为科学的意识形态障碍。
   第五章介绍了“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与代表人物的观点。主要分“关于‘异化’的概念”、“关于‘人’在历史中的位置”、“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对弗洛姆、萨特等“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进行了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与“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的比较。
   第六章在分析“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论述了“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与“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阵营中的其他学者的关系。“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兰查斯和巴利巴尔受到了这一命题的直接影响,“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德拉-沃尔佩和科莱蒂对它进行了回应。
   第七章论述了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的嬗变以及“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后结构主义大师福柯和德里达对主体的消解直接秉承了“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的思路。无论是“人之死”还是“人的终结”都预示着人道主义的立论基础--主体在历史发展中核心地位的丧失。
   在论文的结语部分,通过再次分析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肯定了“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的价值。因为马克思主义并不等同于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并不等同于“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不仅是一个人道主义者,还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经济学家、无产阶级革命家等。因此,“论上的反人道主义”在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方面意义深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