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变化研究
【6h】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变化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病理生理的发展主要是血管损伤后的新生内膜过度增生及内皮功能不全导致内皮损伤和修复之间动态平衡的破坏[1]。与冠心病有关的内皮功能障碍部分原因是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参与修复损伤内皮的过程出现了障碍;EPCs是一类能增殖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但尚未表达成熟血管内皮细胞表型、也未形成血管的前体细胞[2]。自1997年Asahara等[2]发现内皮祖细胞以来,人们对它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生理、病理意义有了较多认识。EPCs不仅参与胚胎期的血管发育,也存在于成年机体的骨髓及外周血液中,对出生后的血管发育和血管损伤修复起重要作用。在动物实验中,EPCs已被证实参与成体血管的发生和损伤后血管内皮修复的过程[3-7];人体外实验中也显示EPCs数量减少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死亡率相关[8-11];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病理基础并且可造成斑块破裂和急性冠脉事件[12]。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促进EPCs的凋亡和功能失调,持续的内皮损伤和功能障碍使有限的EPCs最终耗尽或衰竭导致修复能力不足,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AS)进展[8,11]。局部血管内皮损伤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后首发及核心的损伤,可促使新生内膜形成及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目前国内外较少有对介入治疗前后EPCs数量变化的报道,本研究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FlowCytometry,FCM)观察了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变化。
   第一部分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比较研究
   目的:
   冠心病患者存在内皮功能障碍,持续的内皮损伤和功能障碍使有限的EPCs最终耗尽或衰竭导致修复能力不足,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目前关于正常人及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EPCs的含量报道不一,本文观察正常人与冠心病中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外周血EPCs的数量。
   方法:
   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冠心病患者48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6例(诊断依据病史、心电图、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及冠脉造影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9例(诊断依据病史、心电图、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及冠脉造影结果)、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3例(发病24h内):以性别年龄相配的9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双色分析方法测定四组人群中EPCs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PBMNC)的百分比。其中EPCs以CD133+/VEGFR-2+双标记阳性确定。
   结果:
   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中EPCs占PBMNC的百分比分别为0.043±0.043%、0.014±0.018%、0.040±0.036%及0.111±0.078%,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患者EPCs占PBMNC的百分比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均<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EPCs占PBMNC的百分比较稳定型心绞痛组下降(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EPCs数量有下降趋势(P=0.11),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间EPCs占PBMNC百分比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较正常人减少,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减少。
   第二部分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变化研究
   目的: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病理生理的发展主要是血管损伤后的新生内膜过度增生及内皮功能不全导致内皮损伤和修复之间动态平衡的破坏。局部血管内皮损伤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后首发及核心的损伤,可促使新生内膜形成及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本文观察冠心病中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在PCI术后不同时间点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变化。
   方法:
   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冠心病患者48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6例(诊断依据病史、心电图、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及冠脉造影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9例(诊断依据病史、心电图、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及冠脉造影结果)、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3例(发病24h内);采用流式细胞双色分析方法测定三组人群中PCI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hEPCs数目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PBMNC)的百分比,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术后第4天再进行随访;EPCs以CD133+/VEGFR-2+双标记阳性确定。
   结果: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hEPCs占PBMNC百分比分别为(0.043±0.043%;0.050±0.059%;0.033±0.040%);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hEPCs占PBMNC百分比分别为(0.014±0.018%;0.028±0.041%;0.054±0.04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h、术后4天EPCs占PBMNC百分比分别为(0.04±0.036%;0.04±0.04%;0.033±0.048;0.048±0.059%);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术前、术后EPCs数量自身前后对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术后24h较术前EPCs数量增加(P<0.01),术后24h较术后即刻有显著增加趋势(P=0.06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前、术后EPCs数量自身前后对照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术前、术后EPCs数量自身前后对照无明显差异,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术后24h较术前EPCs数量增加,术后24h较术后即刻有显著增加趋势,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前、术后EPCs数量自身前后对照无明显差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