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经济地理与地区工资差异:来自中国地级城市的证据
【6h】

经济地理与地区工资差异:来自中国地级城市的证据

代理获取

摘要

区别于传统的利用新古典经济理论来解释收入差异形成机制的文章,本文从另外一个角度——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使用199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中关于中国8大区域,17个行业相互之间投入产出的流量数据,运用贸易的引力模型,去分析各区域间需求、运输成本等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借鉴Redding和Venables(2004)中的研究方法,计算中国216个地级城市的市场准入(MarketAccess):一个描述某地区真实市场潜能的变量,这也是本文最基础、最核心的变量。
   得出该基础变量之后,接下来就是本文的核心工作,主要利用到新经济地理学中经典的“工资方程”,将该变量同各地级城市职工工资之间做回归,探讨职工工资和市场准入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显著的相关关系,以进一步探讨工资差异的形成机制。当然计量的过程中,会采取一系列的诸如时间滞后、工具变量等技术手段去解决两者之间的内生性以及回归的稳定性问题。
   根据本文数据的处理和计量的结果,我们发现:1)国内地区间一体化水平远高于学界通常认定的水平,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远高于预期的、或已往研究得出的水平;2)各地级城市之间的市场准入从最高上海的0.767到最低黑河的0.0173,差异极大;3)工资对市场准入的弹性系数为0.15-0.20之间,该系数非常稳定,即当一个地区城市的市场准入提高1倍,该地区职工平均工资将提高15-20%。
   基于这些发现,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层面上,对于地区间收入差异形成机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地区的收入同该地区的市场准入之间存在着显著而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不同地区市场准入的差别会导致的收入水平的差异。
   从这个结论引申,本文相应的提出来如下的政策含义:1)继续推动中西部地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地区间的运输成本,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准入。2)解除束缚劳动力流动在制度上的桎梏,如重庆、成都、武汉等地的试点,为产业集聚在这些地区创造条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