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复合生物材料构建小口径纳米组织工程血管的实验研究
【6h】

复合生物材料构建小口径纳米组织工程血管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第一部分P(LLA-cL)静电纺丝工艺初步研究
  目的
  以聚左旋乳酸-己内酯共聚物[P(LLA-CL)]为原料,采用静电纺丝方法制备纤维膜,考察静电纺丝过程参数对纤维膜结构及纤维直径的影响规律。
  方法
  以六氟异丙醇为溶剂,通过调整P(LLA-CL)浓度、纺丝电压、电纺距离及溶液流速,分别制备了不同条件下的纺丝膜,通过扫描电镜(SEM)来观察纺丝膜的纤维形貌以考察这些参数对电纺膜形貌的影响。
  结果
  (1)P(LLA-CL)浓度为4%时,电纺纤维膜中有很多纺锤形的珠滴,而当浓度上升为6%时,P(LLA-CL)溶液的可纺性明显改善,电纺纤维直径由浓度6%时的357+127nm上升到浓度12%时的904+98nm(P<0.05),而聚合物浓度达到一定水平(14%)时,则难以在喷丝头形成喷丝细流,电纺不可行;(2)随着纺丝电压由1kV/cm增高到2kV/cm时,纤维平均直径由520±64nm减小至305±58nm(P<0.05);(3)电纺距离为由15cm减至10cm时,对电纺纤维膜形貌无明显影响(P>0.05);(4)在溶液流速为2ml/h时,可形成完好的纳米纤维形貌,但当溶液流速为4ml/h时,纤维发生明显的粘结。
  结论
  聚合物液的浓度是纺丝过程中重要影响因素,在可纺范围内,纤维直径随溶液浓度提高而增加,随着纺丝电压的增大而减小,电纺距离对纤维形貌影响不大,但电纺距离的缩小及过快的溶液流速均不利于纳米纤维膜的形成。
  第二部分P(LLA-CL)/纤维蛋白原纳米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
  目的
  以合成高分子材料P(LLA-CL)与天然生物材料纤维蛋白原为原料,利用静电纺丝技术构建具有良好细胞亲和性与合适机械性能的纳米复合膜。
  方法
  (1)P(LLA-CL)溶解于六氟异丙醇中得到浓度为8%的溶液,纤维蛋白原溶解于六氟异丙醇和10xDMEM混合溶液中(体积比9:1)得到100mg/ml的溶液。把P(LLA-CL)溶液与纤维蛋白原溶液分别按4:1、2:1、1:1、1:2、1:4体积比进行混合,利用静电纺丝技术构建纳米复合膜;(2)采用SEM检测膜片的表面纤维形态,称重法计算孔隙率;(3)傅里叶全反射红外光谱(FITR)进行膜片表面基团分析;(4)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膜片表面元素组成进行表征;(5)水接触角测定膜片的亲水性;(6)拉伸试验检测复合膜片的力学性能;(7)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种植在复合膜片上,WST-8试剂盒检测膜片对细胞对的粘附、增殖的影响,并以细胞活力实验检测细胞在膜片上生长情况,SEM观察HUVECs形态变化。
  结果
  (1)P(LLA-CL)/纤维蛋白原复合膜纤维平均直径约240纳米到450纳米,随着混纺液中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增加,纤维直径逐渐减小,孔隙率增大,亲水性增加(P<0.05);(2)FITR及XPS证实复合膜片表面有纤维蛋白原氨基酸的存在;(3)拉伸试验表明在P(LLA-CL)中加入纤维蛋白原后,能降低断裂伸长率,增加杨氏模量(P<0.05),但拉伸强度表现不同,在体积比4:1复合膜片组增高(P<0.05),体积比2:1复合膜片组改变无差异(P>0.05),但当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1:1)则降低;(4)细胞粘附、增殖实验表明,疏水性的P(LLA-CL)支架有更好的细胞粘附能力(P<0.05),但含有纤维蛋白原的膜片有更好的细胞增殖能力(P<0.05)。其中,体积比2/1的膜片细胞增殖率最高。细胞活力实验及扫描电镜也证实在P(LLA-CL)/纤维蛋白原复合膜表面,HUVECs生长良好,近乎铺满支架表面。
  结论
  以P(LLA-CL)与纤维蛋白原共混后行静电纺丝,能构建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及生物活性的纳米复合膜片。高分子合成材料P(LLA-CL)能够作为膜片的骨架提供良好的力学性能,天然材料纤维蛋白原增加了膜片的生物活性,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有潜在的应用前途。
  第三部分小口径P(LLA-CL)/纤维蛋白原管形支架构建及生物学性能评价
  目的
  制备小口径P(LLA-CL)/纤维蛋白原管形支架,并评价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
  (1)以P(LLA-CL)、纤维蛋白原为原料,按体积比2:1混合后构建小口径管形支架,观察制备的小口径血管支架的大体形态并用扫描电镜观测其三维结构;(2)利用溶血试验、细胞毒性试验、皮下植入试验评价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3)检测支架的爆破强度、最大缝持张力、顺应性以评价小口支架的生物力学性能。
  结果
  (1)管形支架长度在5~8cm,内径5mm左右,管壁厚度为0.4~0.5mm,支架表面呈网格状三维结构,并有大小不等、互相交通的孔隙,测算孔径的平均直径为4.56±1.23μm,表面纤维纤维平均直径318±56nm:(2)P(LLA-CL)/纤维蛋白原浸提液溶血率为2.87±0.49%。(3)细胞毒性实验示P(LLA-CL)/纤维蛋白原浸提液较阴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4)皮下植入试验P(LLA-CL)/纤维蛋白原支架炎症反应轻微,12周时种植的材料大部分已降解,材料降解区被成纤维细胞和宿主新生胶原纤维代替;(5)P(LLA-CL)/纤维蛋白原管形支架爆破强度为2970±363mmHg,最大缝持张力为217±17g,管腔内径变化为1.36%/100mmHg,β值为43.43。
  结论
  静电纺丝法构建的P(LLA-CL)/纤维蛋白原管形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具有有类似于自体动脉的爆破强度和最大缝持张力,顺应性优于ePTFE人工血管
  第四部分组织工程血管置换犬颈动脉初步试验研究
  目的
  制备小口径P(LLA-CL)/纤维蛋白原管形支架,内皮化后构建组织工程血管,并以其替代犬颈动脉缺损,观察组织工程血管的在体内的通畅及重塑情况。
  方法
  (1)采用原位插管、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和体外扩增实验犬浅静脉内皮细胞(Ecs);(2)血管内皮细胞高密度种植于P(LLA-CL)/纤维蛋白原及P(LLA-CL)管形支架内面使其内皮化;(3)以内皮化的组织工程血管修复犬颈动脉缺损,并以未种植内皮细胞的支架作为对照:(4)术后以彩色多普勒及DSA检查移植物的通畅情况;(5)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组织工程血管体内重塑情况。
  结果
  (1)成功分离、培养并在体外大规模扩增犬静脉Ecs;(2)P(LLA-CL)/纤维蛋白原管形支架内面形成较完整的Ecs单层,Ecs覆盖率达到99.3±0.2%,而P(LLA-CL)支架Ecs覆盖率只有38.2±6.5%(P<0.05);(3)犬颈动脉修复缺损手术均顺利,术后吻合口破裂死亡1例,切口感染1例;(4)试验组术后9例存活,随访7例移植物保持通畅,2例发生血栓形成;3例对照组均发生血栓形成;(5)实验组组织工程血管术后组织学检测示内膜层完整,术后8周有类似于正常动脉壁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及细胞外基质。
  结论
  P(LLA-CL)/纤维蛋白原管形支架有益于内皮细胞种植,体内试验证实内皮化后构建的组织工程血管能够承受体内血流冲击,并在8周左右逐渐重塑形成有类似正常动脉壁的组织结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