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事诉讼效率研究——以程序设置为主要视角
【6h】

民事诉讼效率研究——以程序设置为主要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指导小组成员名单

摘要

导言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第一章 民事诉讼效率概述

第一节 民事诉讼效率的概念

一、效率的概念

二、民事诉讼效率的概念

三、民事诉讼效率与民事诉讼效益的区别

四、民事诉讼效率与法律效率、司法效率的区别

第二节 民事诉讼效率的评价

一、民事诉讼效率评价的两个视角

二、民事诉讼效率评价的三个工具

第三节 民事诉讼效率研究回溯:从关注个案效率到关注制度效率

一、域外民事诉讼效率研究的简述

二、我国民事诉讼效率研究的简述

第二章 民事诉讼效率基础理论

第一节 民事诉讼效率的价值

一、充分实现民事诉讼的正义

二、充分实现民事诉讼的目的

三、充分利用民事诉讼的资源

四、民事诉讼效率是民事诉讼现代化的必备要素

第二节 民事诉讼效率与民事诉讼公正的关系

一、民事诉讼公正的内涵

二、民事诉讼公正与民事诉讼效率的抵牾

三、民事诉讼公正与民事诉讼效率的契合

第三节 民事诉讼效率与民事诉讼程序的关系

一、民事诉讼程序的内涵

二、民事诉讼程序对民事诉讼效率的制约

三、民事诉讼程序对民事诉讼效率的保障

第四节 影响民事诉讼效率的程序因素分述

一、诉讼程序设置对诉讼效率的影响

二、诉讼资源配置对诉讼效率的影响

三、诉讼程序模式对诉讼效率的影响

四、程序主体行为对于诉讼效率的影响

第三章 域外民事诉讼效率改革的程序路径考察

第一节 美国民事诉讼程序效率改革路径

一、强化法官职权推进民事诉讼进程

二、加强诉讼与司法ADR机制融合

三、完善审前程序对案件繁简分流

四、美国民事诉讼程序效率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 英国民事诉讼程序效率改革路径

一、强化法官职权及施行案件管理

二、推行司法ADR及诉前行为规范

三、推行多元化诉讼程序分流案件

四、英国民事诉讼程序效率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三节 德国民事诉讼程序效率改革路径

一、强化法官程序管理职权

二、构建民事诉讼审前程序

三、构建强制和解制度与简化督促程序

四、采有限上诉制度及时终结诉讼

五、德国民事诉讼程序效率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四节 日本民事诉讼程序效率改革路径

一、扩大法官的释明义务

二、建构多元化纠纷解决程序

三、建立和完善争点整理程序

四、采用有限制的上诉制度

五、日本民事诉讼程序效率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四章 我国民事诉讼程序效率的缺陷分析

第一节 我国民事诉讼效率的总体观察

一、诉讼增量带给法院诉讼压力

二、法官人均案件处理量处于低位

三、我国民事诉讼效率的基本定位

第二节 简易程序诉讼效率的缺陷分析

一、承担了小额诉讼程序及普通程序的功能

二、适用范围显现扩大化及限缩化双重弊端

三、简易程序的制度设置不够简化

四、督促程序未发挥过滤案件功能

第三节 普通程序诉讼效率的缺陷分析

一、审前未能有效对诉讼争点整理

二、证据失权规则未能有效建立

三、缺乏对于诉讼参与人的约束程序

第四节 审级制度诉讼效率的缺陷分析

一、我国上诉条件过于宽松

二、审级制度不能有效终结纠纷

三、审级制度中资源分配不合理

第五章 我国民事诉讼程序效率的改革构想

第一节 民事诉讼程序效率化的前提

一、理念前提:当事人程序选择权与强制分流相结合

二、现实基础:高比例的民事案件调解率与撤诉率

三、分流标准:案由与诉讼标的额相结合

第二节 构建案件的审前过滤机制

一、实行法院附设调解的分流机制

二、完善督促程序的程序设计

第三节 构建小额简易案件的快审机制

一、设立小额诉讼程序

二、现行简易程序效率化完善

第四节 构建集中审理的慎审机制

一、实行以集中审理为目的的审前程序

二、实行相对缓和的证据失权制度

第五节 构建多元化审级制度

一、构建附条件的一审终审制度

二、完善二审终审的发回重审制度

三、构建附条件的三审终审制度

第六章 诉讼程序效率改革视角下的法官定位

第一节 法官推动诉讼程序效率的角色偏差

一、管理案件的行政化造成诉讼效率虚高

二、管理法官的行政化背离诉讼效率本质

三、法官诉讼程序指挥权存在不当

第二节 法官推动诉讼程序效率的角色回归

一、改变行政化的案件管理方式

二、改变行政化绩效考核方式

三、明确法官诉讼指挥权范围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课题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传统型与新型社会纠纷叠加涌向法院,造成我国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数量不断攀升。据统计,全国各级法院2010年受理的一审民事案件达609万余件,已逾1978年30万件的约20倍,并且尚保持不断增长势头。如何提高民事诉讼效率,实现我国司法制度改革“公正高效权威”总目标中的“高效”,已成为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优化民事诉讼程序设置为主要视角,对民事诉讼效率的基础理论与国外改革实践进行研究,结合我国民事审判实际,提出我国民事诉讼程序效率化改革的初步框架,以期能够对我国司法改革和已经提上日程的民事诉讼法修订有所裨益。
  本文除导论外,共分为民事诉讼效率概述、民事诉讼效率基础理论、域外民事诉讼效率的程序路径考察、我国民事诉讼程序效率韵缺陷分析、我国民事诉讼程序效率改革构想、诉讼程序效率改革视角下的法官定位六章,基本内容如下:
  导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评述、研究思路及创新点。首先对民事诉讼效率进行概况性的描述,指明民事诉讼效率作为民事诉讼的核心价值之一,已获普遍认同。民事诉讼效率是整个诉讼过程的综合性指标,是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结果。为避免陷入宏大叙事的窠臼,本文选择程序设置作为具体审判制度与诉讼效率之间的一种可识别的过渡,加以研究。其次,民事诉讼效率已成为衡量一国民事诉讼制度是否科学的重要尺度,也是便于民众接近司法,保护诉权,甚至是化解法院诉讼压力,避免司法权被行政权侵蚀的现实需求。再次,本文述评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民事诉讼效率相关研究的热点及进展,指出我国民事诉讼效率系统化研究不足,改革方案提供不足。
  第一章对民事诉讼效率的概念及其相关概念进行厘清,建立效率的评价体系。首先指明民事诉讼效率作为与公正并行的诉讼价值目标,其内涵界定要建立在充分体现与公正的交互性,体现程序主体互动性的基础之上。区分诉讼效率与诉讼效益的关系,指出诉讼效率是诉讼行动策略的制定,而诉讼效益则涉及到诉讼的结果及目标;区分诉讼效率与法律效率、司法效率的动态与静态不同,以便更清晰地呈现民事诉讼效率概念。其次,鉴于民事诉讼效率收益伦理化的特点,无法采用单一标准进行衡量,本文从国家和个体两个维度出发,借助时间指标、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借鉴审判实践中的质量效率评估方法,构建民事诉讼效率的评价体系。最后,梳理了民事诉讼效率研究从关注个案效率到关注制度效率的大致脉络,以助于深化认识国内外对于民事诉讼效率改革的背景简况。
  第二章主要致力于为后文奠定理论基础。首先对民事诉讼效率的价值进行定位,具体分析了民事诉讼效率是民事诉讼现代化必备要素,以及其充分实现诉讼正义、诉讼的目的、诉讼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四项价值功能,破除民事诉讼效率仅为技术分析工具的表层认识。其次对民事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的关系进行分析,主张诉讼公正优先于诉讼效率,但一定程度上又必须让步于民事诉讼效率,这是二者的抵牾之处。同时,在现代诉讼理论中,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共同构成诉讼的核心价值,二者更多意义上是统一关系,这是二者的契合之点。再次阐述民事诉讼程序与诉讼效率的关系,指出诉讼程序因其顺序性及规则主义伦理对诉讼主体存在制约,限制了诉讼主体对诉讼效率的追求。然而这种约束并非禁锢,而是为诉讼效率树立了运行的界限和规则,保证了民事诉讼的连续性和民事纠纷及时终结,保障诉讼效率的实现。最后,本章分述了影响民事诉讼效率的各项程序性因素,引入“诉讼流”的观点,指出通过优化诉讼程序实现诉讼效率的提高,各程序规则不仅需要自洽,程序规则之间亦需要互洽;诉讼程序资源配置通过资源的使用方式对诉讼效率产生影响;诉讼程序模式上的选择上则要以实现公正与效率平衡为目标,建立法官与双方当事人协同进行的“作业共同体”。
  第三章对英美法系具有代表性的美国、英国,以及对大陆法系具有代表性的德国、日本进行比较考察。二战后,各国针对诉讼迟延、诉讼成本高昂等问题,进行以民事诉讼程序效率化为中心的改革,体现出两大法系对民事诉讼效率问题基本理念的融合。主要内容为强化法官职权推进案件审判进程;强化案件繁简分流,构建司法ADR制度,对小额、简易案件构建适当的程序路径;以集中审理为基本理念,完善审前程序;在保证公正性的前提下,对于上诉制度进行改革,采用有限的一审终审制度等方式,提高民事诉讼效率。
  第四章采实证分析方法,对于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的效率缺陷进行分析。第一节对我国民事诉讼效率的现状进行总括性的分析,从历史纵向来看,案件的快速增长给我国法院带来一定的压力;从横向比较来看,尤其是从我国庞大的法官数量和法官个体承担工作量的分析来看,我国民事诉讼效率较低。民事诉讼效率改革的着力方向是挖掘内部潜力、改革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案件,而非盲目扩大法官员额。第二节分析了我国简易程序的效率缺陷,指出我国现行简易程序承担了小额诉讼程序及普通程序的功能,导致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显现扩大化及限缩化双重弊端,且简易程序的制度设置不够简化,亟待改革。另外,鉴于督促程序分流过滤案件的功能,本节一并分析了我国督促程序的程序设置缺陷。第三节分析了我国民事诉讼普通程序的效率缺陷,指出由于未能有效设置审前程序,不能形成集中审理,因而形成多次开庭,拖累诉讼效率。同时,由于缺乏证据失权等有效的程序性效率制度,缺乏对于诉讼参与人的约束程序性,导致普通程序的稳定性较差,导致诉讼迟延。第四节分析了我国审级制度的效率缺陷。指出由于上诉条件过于宽松,发回重审制度设计不合理,再审程序造成诉讼难以有效终结和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公正和效率目的亦均未能充分达到。
  第五章具体提出对于我国民事诉讼程序效率化改革的构想。首先在理念基础上,需要采纳保护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与一定限度的强制分流相结合;现行民事审判实践中高比例的民事案件调解率与撤诉率为案件的繁简分流奠定了现实基础;在分流标准上,可参照案由与诉讼标的额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厘定各项程序规则的适用范围。其次,第二、三、四节提出在繁简分流基础上,建构“橄榄形”程序结构分,提升诉讼效率: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和总结我国司法实践中探索,尊重当事人的意愿构建诉前调解形式的司法ADR,充分运用督促程序解决当事人之间无争议或争议较小的案件;通过构建小额诉讼程序和救济程序,重新界定现行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严格简易程序向普通程序的的转化,简化简易程序的环节等方式解决大部分的简易案件;通过完善审前程序,建立相对缓和的失权制度,审慎审理余下的小部分普通程序案件。第五节根据民事纷争的程序设置应与案件类型相适应原理,分别构建附条件的一审终审和三审终审制度,改革二审终审的发回重审制度。
  第六章鉴于法官在推进整个民事诉讼程序中的决定性作用,亦回应第三章中西方各国在民事诉讼程序效率化改革中不断扩大法官职权的动因,反思我国司法行政化的对法官诉讼指挥权的影响。指出弊端在于一方面用行政化的方式,虚化了民事诉讼效率,扭曲了民事诉讼的本质。另一方面导致法官程序指挥和控制不足,以折损公正的方式追求民事诉讼效率。进而提出要改革审判管理的行政化;建立扁平化的审判管理模式,改变用行政化的绩效考核方式评价法官,以及明确厘定法官诉讼程序指挥权的范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