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道德意识结构与情感秩序:哈奇森的道德哲学研究
【6h】

道德意识结构与情感秩序:哈奇森的道德哲学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自从霍布斯的思想诞生之后,在理论和实践上影响可谓深远,自然地也给伦理学带来极大的挑战。为了论证现代国家主权的合法性,霍布斯几乎是倒过来构建出一个“自然状态”学说:那是一幅极其糟糕而恐怖的画面。在威权下人人遵守契约是个体道德行动的必要条件。部分出于应战的需要,哈奇森细致地考察了人的激情和情感的本性与表现,通过人被如此构造的本性和天然适于社会性生活的方式给出了人性新规定;而规定这个新人性,哈奇森是从区分不同感官开始的。
   哈奇森的在情感与道德感理论方面的基本前提是,犹如我们的外在感官感知外在、偶在的性质一般,我们对于一个行为或者一个人品质的道德性质的当下感知都来源于“感官”。因此,哈奇森立论说,所感知到性质,即道德知觉的内容不由我们私人利益而定。像其他感官知觉一样,道德知觉也是独立于意志的。这一点将哈奇森的道德哲学和神学意志论、理性主义拉开了距离。
   哈奇森相信,我们的观念植根于我们知觉,通过感官获得观念;与此同时不同的感官对应不同的知觉。知觉建立在所知觉到的对象某种性质中。这些性质我们可以在公理或公式中加以描绘。于是,哈奇森在德性理论中,始终恪守着三个维度:主观的感官,客观的基础(性质)以及分析性的公式。
   为了批评自爱体系(不论是快乐主义,抑或是利己主义,无论是心理的,抑或是道德上的),哈奇森区分两类善与恶的概念,即,自然的和道德的。所谓自然之善,是对无生命的存在物而由人感知到的,且落脚于利益或损失,快乐或痛苦;所谓道德之善,是通过理性主体对其他存在者幸福、欲望和利益的研究而被感知的,其中,道德感知和道德情感、欲望都是必不可少的。结果,仁爱[慈]就成为道德善的基础,而道德感是道德赞同与否等观念的来源。
   实际上,根据哈奇森,在诸感官中存在着一种序列结构:外感是更低级的,内感更高级,公共感更高一筹,而惟有道德感(直接关乎判断一切人类的主要福祉)最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哈奇森是功利主义伦理学的首倡者。
   总而言之,情感的提升进步,尤其是不同于自爱的平静而广博的仁爱[慈]情感,会相应地不仅引领我们对整个人类体系进行沉思或反省,而且也会沉思或反省其在整个宇宙普遍体系的地位。这种沉思或反省表明人性有多少负面的特点可以在节制的美德中保留位置。通过对普遍的“家园之思”沉思或反省,我们最终学会把我们的诸激情调整至指向幸福,并让他们幸福。
   最后,为了捍卫道德感的无条件性、普遍性,独立性和当下直接性,哈奇森逐一批评了克拉克的“永恒关系说”、“合宜性”概念,以及沃拉斯顿的“行动中真理意义”说。哈奇森总结道,无论是激发性理性抑或是证成性理性,无论是合宜性还是意义或关系,这些都预设了先于理性的情感、欲望。
   因此,为了把握哈奇森道德哲学中情感的结构和秩序,以及针对苏格兰启蒙运动有其特殊的与普遍性的论题,我们必须完整地理解这个运动,更需要贯通性的视野和角度,即,充分把握情感和理性,神学与世俗,自爱与仁爱[慈],个体灵性清修与积极参与公共生活,伦理学与哲学,苏格兰启蒙运动与中国道德思想。
   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处理了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在道德存在论和认识论上,着眼于宗教世俗化运动和新人学建构,以及人学和道德哲学的互动性。第二,在理性概念史流变中认识哈奇森对于理性主义的批评和对道德意识纯粹无条件性的探究。第三,在仁爱[慈]与自爱,以及原子主义机械论和整体主义生机论张力中了解哈奇森对于霍布斯、曼德维尔批评。第四,在个体清修退思与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争执中了解哈奇森的身份之谜:既是一个基督教化的斯多亚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功利主义首倡者。第五,在哈奇森与启蒙运动的关联中,抽绎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并适当与中国伦理思想做一个对比。就此而言本文的写作视角与方法是综合的、批判的和建构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