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二次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的临床结果及角膜各项指标的观察
【6h】

二次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的临床结果及角膜各项指标的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摘要

前言

一、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发展现状

二、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三、研究设计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二次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临床疗效分析研究

1.1 研究背景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次PKP患者术后的植片影像学检查和分析

2.1 研究背景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二次PKP与初次PKP患者术后角膜植片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式的新进展

在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及录用情况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角膜盲是导致视力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1906年Zirm首次报道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手术,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目前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Keratoplasty,PKP)已成为治疗角膜病致盲患者最常使用的手术之一。尽管PKP具有操作简单、手术适应症广、术后视力恢复较快等优点,免疫排斥反应仍然是导致手术失败的首要原因。除此之外,供体角膜本身的质量、保存的方法、患者的原发疾病、手术操作、植片大小、手术时间长短、术后并发症、供体ABO血型及HLA系统的是否匹配等因素,都与角膜植片失功能密切相关。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和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提升,因角膜植片失功能而行二次PKP的人数日益增多。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接受二次PKP的患者人数已占所有接受PKP总人数的22~41%。目前对二次PKP的研究以回顾性研究为主,可能存在研究对象记录缺失或不完整等问题。与初次PKP相比,接受二次PKP的患者的原发疾病、术后的视力预后和临床转归、排斥反应的发生比例、以及第二次手术后的并发症等是否有所差异,目前国内外都缺乏系统的前瞻性研究。术后植片的厚度变化、植片的上皮细胞、角膜细胞、基质细胞、内皮细胞等细胞密度与初次PKP患者相比有无变化,这些变化是否与植片的最终预后相关,这些问题也亟待解决。因此,本课题采取前瞻性研究,分析二次PKP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前原发疾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和屈光状态、术后并发症及排斥反应,观察活体状态下角膜植片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并与初次PKP患者进行比较,探讨二次PKP患者的临床转归,为接受二次PKP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更为完善的理论依据。
  第一部分二次PKP的临床疗效分析研究
  目的
  分析接受二次PKP手术的患者临床特征及术后预后情况。
  方法
  自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在本院行二次PKP的患者资料按入组标纳入研究。分析患者初次手术前的原发疾病、二次手术的植片和植床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acuity, BCVA)及屈光度。
  结果
  共49人(49眼)纳入研究,男29人,女20人,平均年龄47.8±17.7岁,术前平均视力LP~FC/BE;初次手术前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FungalKeratitis)11眼、大泡性角膜病变(Bullous keratopathy)10眼、眼外(Oculartrauma)9眼、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又称单疱角膜炎8眼、角膜营养不良(Corneal dystrophy)8眼、先天性角膜白斑(Congenital leucoma)2眼、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Iridocornealendothelial syndrome,ICE)1眼;植片平均直径7.82±0.26mm;手术顺利,无手术并发症。
  术后随访时间为10.67±7.46月,随访期间有高眼压12眼(24.5%)、继发性青光眼13眼(26%)、排斥反应11眼(21.6%);术后末次随访时,BCVA为0.25±0.17,等效球径(Diopters sphere)度数-1.47±2.45D,散光度(Diopters cylinder)为-3.41±1.413D。
  结论
  接受二次PKP的患者中,初次手术的原发疾病以感染性眼表疾病为主;高眼压、继发性青光眼及排斥反应皆是二次PKP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第二部分二次PKP患者术后的植片影像学检查和分析
  目的
  使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 AS-OCT)和激光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n vivo confocal microscopy,IVCM)观察二次PKP术后的角膜植片形态学变化,探讨二次PKP术后角膜植片各种细胞的变化规律。
  方法
  自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在本院行二次PKP的患者资料按入组标准纳入研究。术后1周、2周、1月、2月、3月、6月、9月、12月、15月、18月、21月、24月随访,每次随访时进行AS-OCT和IVCM。测量角膜植片厚度和角膜上皮厚度;分析角膜上皮基底层细胞、角膜浅基质层细胞、角膜内皮细胞及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s,LCs)的形态及密度变化。
  结果
  入选人群的基本情况以及初次手术的术前诊断与第一部分相同。术后第一个月时角膜植片厚度为538.67±66.17μm,术后第一年内(术后1月-12月)植片厚度逐渐下降至475.60±60.90μm;但在术后第二年(12月-24月),植片厚度又逐渐上升,至术后24个月时,植片平均厚度增至509.33±70.29μm(X2=35.21,P=0.000)。角膜上皮厚度的变化规律与植片厚度变化基本一致(F=2.76,P=0.002)。术后一个月时角膜上皮基底层细胞密度为9072±579cell/mm2,术后第一年内(术后1月-12月)上皮密度逐渐增加至9811±221 cell/mm2;但在术后第二年(12月-24月),上皮细胞密度又逐渐下降至9502±224cell/mm2(X2=128.0,P=0.000),在术后6个月开始,角膜上皮下基质层和前弹力层可见再生的角膜神经纤维。角膜浅基质细胞密度也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但细胞密度峰值出现在术后3个月,达293±79 cell/mm2,至术后两年时下降至157±45 cell/mm2(X2=107.69,P=0.000)。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持续下降,术后第一个月时为2765±341cell/mm2,至术后2年时仅有1302±555 cell/mm2(X2=130.70,P=0.000)。
  结论
  术后一年时角膜厚度开始增加,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持续减少,提示术后一年之后植片内皮功能明显下降。
  第三部分二次PKP与初次PKP患者术后角膜植片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
  目的
  使用眼AS-OCT和激光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分别观察二次PKP和初次PKP术后的角膜植片形态学变化,探讨二次手术对角膜植片的形态变化的影响。
  方法
  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1月在本院行一次及二次PKP的患者资料按入组标准纳入研究,术后1周、1月、2月、3月、6月、9月及12月随访。每次随访时均接受AS-OCT和IVCM检查。观察指标与第二部分相同。
  结果
  本研究中,二次PKP患者36人(36眼),男22人,女14人,平均年龄为43.1±16.7岁;初次PKP患者47人(47眼),男28人,女19人,平均年龄为46.3±19.1岁。除术后第一个月时二次PKP的角膜上皮厚度较高外(二次PKP:53.59±8.79μm对比初次PKP:50.22±7.97μm;t=-2.713,P=0.008),其余各时间点二次手术和初次手术患者的植片上皮厚度并无明显差异。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初次与二次PKP患者的角膜植片厚度、角膜上皮基底层细胞密度和角膜浅基质层细胞密度,结果均无明显差异,初次PKP组于术后3个月可观察到神经再生,早于二次PKP组。然而,二次PKP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衰减速度远高于初次PKP,从术后3月(months,mhs)起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初次PKP:2946±165cell/mm2(3mhs),2948±221 cell/mm2(6mhs),2621±399 cell/mm2(9mhs),2664±553cell/mm2(12mhs);而在二次PKP:2370±457cell/mm2(3mhs),2127±560cell/mm2(6mhs),1993±449cell/mm2(9mhs),1650±453cell/mm2(12mhs);P值均<0.001)。
  结论
  与初次PKP相比,二次PKP术后早期植片上皮水肿较为明显,且手术3个月后内皮衰减明显,提示对于二次PKP的患者术后随访时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内皮细胞的变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