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会计制度稳健性、盈余稳健性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6h】

会计制度稳健性、盈余稳健性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创新之处

1.5 论文结构与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制度背景以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稳健性概念的界定

2.1.2 盈余稳健性的概念

2.1.3 影响稳健性的动因分析

2.2 稳健性在我国的制度体现和相关制度变迁

2.3 会计制度稳健性、盈余稳健性与盈余管理

2.4 文献综述

2.4.1 盈余稳健性的存在

2.4.2 会计稳健性的度量

2.4.3 会计制度稳健性与盈余稳健性的相关研究

2.4.4 盈余管理与盈余稳健性的相关研究

2.4.5 会计制度稳健性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模型设计

3.2.1 会计制度稳健性与盈余稳健性

3.2.2 盈余管理行为对盈余稳健性测定的影响

3.2.3 会计制度稳健性变化与盈余管理行为

3.3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第四章 实证检验与分析

4.1 会计制度稳健性变化与公司盈余稳健性关系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4.1.1 描述性统计

4.1.2 Basu模型检验盈余稳健性及其变化

4.1.3 模型2检验盈余稳健性变化

4.1.4 小结

4.2 盈余管理行为对稳健性测定的影响

4.2.1 剔除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后的盈余-股票回报模型检验盈余稳健性及其变化

4.2.2 按盈余管理动机分组采用Basu模型检验盈余稳健性及其变化

4.2.3 小结

4.3 会计制度稳健性变化对盈余管理行为影响的测定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局限性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我国先后经历了1992年、1998年、2000年和2006年四次较大规模的会计制度改革。其中,2006年之前的会计制度改革都强化了稳健性原则的运用。而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简称IFRS)的全面趋同,采纳了资产负债观的制定理念,强化了公允价值的运用,弱化了稳健性原则的要求。如今需要对会计制度的革新效果进行评价,以便根据我国具体国情进行调整。但至今国内外基于某个国家会计制度变迁视角的稳健性研究仍然相对缺乏,且往往忽略了盈余管理在其中的影响作用,而中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则恰好为本文提供了这样一次难得的研究机会与研究平台。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1994-201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了会计制度稳健性、盈余稳健性与盈余管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在未考虑盈余管理因素时,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的盈余稳健性与会计制度的稳健性相关,会计制度稳健性对上市公司表现出的盈余稳健性有正向的作用。会计制度中稳健性原则运用程度的强化会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的会计盈余稳健性。反之,会计制度中稳健性原则运用程度的弱化会降低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的会计盈余稳健性。
  不管是剔除操控性应计利润后,还是对于“洗大澡”向下盈余管理动机较弱的上市公司单独测定时,会计盈余不具有稳健性,甚至表现出了激进,而且与会计制度的稳健性并不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可见,盈余管理行为会影响盈余稳健性存在性的测定。
  此外,研究还表明,会计制度稳健性的强化可以降低公司向上的盈余管理行为但同时会给公司向下的盈余管理行为提供机会;会计制度稳健性的弱化会使公司向上的盈余管理行为有所提高,但没有证据表明会计制度稳健性的弱化可以降低公司向下的盈余管理行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