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环球时报》的民族主义呈现分析——以“钓鱼岛事件”报道为例
【6h】

《环球时报》的民族主义呈现分析——以“钓鱼岛事件”报道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动机

(二)选择“钓鱼岛”事件为样本的原因

(三)选择《环球时报》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实际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设计

第二章 《环球时报》对钓鱼岛事件的呈现

一、钓鱼岛事件的经过

(一)起因:东京政府决定从私人手中“购买”钓鱼岛(4月16日——7月5日)

(二)升级:日本政府着手钓鱼岛“国有化”方针(7月6日——9月9日)

(三)质变:日本政府与钓鱼岛“所有者”签署买卖合同(9月10日——9月11日)

二、《环球时报》对钓鱼岛事件的呈现

第三章 《环球时报》中的民族主义

一、民族主义探讨

(一)民族主义概述

(二)中国的民族主义

(三)国际政治中的民族主义

二、《环球时报》的民族主义呈现

(一)《环球时报》的钓鱼岛报道呈现分析

(二)《环球时报》的民族主义呈现分析

第四章 《环球时报》民族主义呈现方式的归因分析

第五章 中国政治、民族主义与媒体的互动关系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本文选取《环球时报》的钓鱼岛报道为考擦样本,分析其呈现的民族主义,发现其呈现的民族主义特点是:一方面,《环球时报》着力呈现出一个自大、不自量力、狐假虎威的挑衅者日本,另一方面,是一个冷静、理性、克制、不得不反击日本的正义者中国。不管是在对日谴责上还是主张中国应如何上,其情感饱和度与官方表态和民众情绪相配合,左右逢源,一方丽传达官方的态度,解释官方的意图,弓引导民众情绪。另一面迎合民间情绪,要求采取强硬措施的论调逐渐占据上风,满足民间激进民族主义情绪的发泄。
  而《环球时报》如此呈现民族主义,本研究认为,其有着自己的政治与市场的逻辑,是为了寻求在官方与民众的平衡,获得政治与经济的双赢。一方面,《环球时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承担着传达党和政府的意志的功能。选取维护国家利益和官方立场的民族主义报道路径,是完全政治正确的,这样的报道路径可以降低政治风险,赢得官方意志和民众的认可,也能够提升报纸“爱国”的形象。另一方面,在我国传媒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经营体制的背景下,《环球时报》在报道中毫不掩饰的感情色彩与立场分明的措辞,迎合国内的民族主义主张,极易调动起广大受众的情绪,增加其在人民群众的影响力与发行量,叫好又叫座,取得更大的商业成功,不失为一种发展策略。
  透过《环球时报》在钓鱼岛报道上的民族主义呈现方式,我们可以以点带面,以这一个案来考察当下中国政治、民族主义、媒体三者间的互动关系:从政治层面来说,民族主义成为一张牌,政府需要媒体来塑造民族主义和传达有利于统治的民族主义,在制造合法性的同时,形成国家的制度、政策安排,并使公众议程与国家议程相一致。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对于政治的作用,就是为了维系执政党的合法性和统治利益。从媒介角度来说,民族主义仍是一张牌,媒体需要民族主义,不仅仅是被动地回应政府设定的运作框架,也主动地充分利用政治资源为自己图利、以获得情绪。在这个过程中,政治对于媒体的作用,既是规制力量,又是可挖掘的丰富资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