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城乡家庭收入流动性研究——基于长区间CHNS数据的分析
【6h】

我国城乡家庭收入流动性研究——基于长区间CHNS数据的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收入流动性测度方法的比较分析

2.1 收入流动性测度的分类

2.2 基于转移矩阵的收入流动性测度

2.3 收入流动性的其他测度

第三章 基于转移矩阵的我国收入流动性测度与分析

3.1 数据说明

3.2 数据描述及处理

3.3 转移矩阵分析

3.4 M指数的测算结果

第四章 我国收入流动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背景和特点

4.2 数据描述及处理

4.3 模型的构建

4.4 回归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收入不平等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考量收入是否平等,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某一时点的收入不平等,并不代表持续的不平等,这就引出了收入流动性的概念。收入流动性衡量了个体或家庭在整个群体中的收入相对位置的变化,收入流动性越大,则改变当前现状的可能性越大。考察我国城乡家庭收入流动性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对收入流动性的各类测度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M指数所具有良好的性质,并决定将其作为测度工具。然后,采用中国营养健康调查(CHNS)1989~2011年的家庭收入数据得到收入转移矩阵,进而计算得到家庭的收入流动性测度结果,并且分地区、分时间区间、分城乡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分析。在本文的第四章,我们在分析收入流动性测度的基础上,采用有序Logit模型对我国家庭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展开进一步分析,考察了家庭人口结构、教育程度、工作性质、实物资本、医疗保障、地理位置等多项因素对收入流动性的影响。
  本文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首先,1989~2011年全国整体流动性呈现下降趋势,近年来阶层固化的现象变得严重;第二,农村近年来因受惠于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收入流动性有所改善,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受惠政策相对少,阶层分化、贫富悬殊现象更甚于农村;第三,地区间存在差异,东部及中部地区2000年后收入流动性上升,而东北和西南地区整体收入流动性下降,但西南地区向下的收入流动性贡献相对更大。第四,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实物资本的积累、医疗保障覆盖面的加大等,对家庭收入相对位置的向上流动有正面的贡献。鉴于以上结论,本文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提出了以下主要建议:重点关注城市贫困群体,关注西南地区的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程度,通过加大教育扶持力度、提供就业培训、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提供生产资料支持等多种手段来促进贫困家庭收入向上流动。
  本文的研究在区间的确定、变量的选择、地区的划分等方面有所创新:本文依据我国现实情况,以2000年为节点,重点考察了1989~2000年和2000~2011年两个长区间的情况;考察影响因素时,加入了实物资本、医疗保障等变量;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考察,更为合理;划分了东北、东部、中部、西南四个地区,地区划分更为细化。进一步研究方向是:采用基于长期差距的收入流动性测度指标来衡量,从长期来看收入流动性是拉近还是扩大了收入差距。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