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乡村治理
【6h】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乡村治理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乡村治理政策的背景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乡村治理政策的思想背景

一、孙中山与蒋介石的地方自治理论

二、民国以来乡村治理思潮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乡村治理的制度背景

一、传统中国乡村治理的制度经验

二、清末民初新式乡村治理的实践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乡村治理的机制设计

第一节 抗战前的乡村自治机制

一、乡村各级自治组织的建立

二、乡村自治的运行机制

第二节 1934年起的乡镇保甲制度

一、保甲制的组织形式

二、保甲组织的管理与运行模式

第三节 1939年“新县制”中的乡镇建设

一、新县制下的乡镇自治组织

二、新县制下的乡镇行政与财政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乡村治理的得失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乡村治理的成果

一、乡村自治实验的兴起

二、南京国民政府乡村治理能力的提高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乡村治理的问题

一、传统乡村秩序的崩溃

二、新乡村秩序建立的失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乡村是中国社会的根基,乡村治理亦是巩固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采用何种治理模式,如何协调国家权力与乡村自治的关系,是世世代代统治者要解决的问题。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但也打开了中国闭关多年的大门,使民主、人权等西方思想随之而来。随着乡村治理新思潮的涌入以及社会政治体制的变革,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传统乡村治理模式发生了嬗变。孙中山先生以直接民权、均权主义、革命程序论为主要内容的县自治理论,蒋介石“管教养卫”的军事治理理论,以历史文化为基础与以现代民主政治为基础的乡村治理理论,为南京国民政府的乡村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乡里制、保甲制的传统治理方式,翟城村和山西村制,为南京国民政府的乡村治理贡献了制度渊源。有了制度和理论的铺垫,南京国民政府从1928年起着手乡村治理改革。
  抗战前颁布的《县组织法》,形成了乡村各级自治组织的雏形,激起了民间乡村自治实验的展开;1934年起保甲制的实施,维护了乡村治安,同时也加强了国家对乡村的控制;1939年新县制的建立,标志着乡村自治的终结和国家权力对乡村治理完全控制的开始。南京国民政府的乡村治理是传统乡村治理迈向现代乡村治理的转折阶段,其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应对的策略与方案,可为我国现代化乡村治理体制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