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染料聚醚衍生物在母体分散染料颗粒界面吸附行为的研究
【6h】

染料聚醚衍生物在母体分散染料颗粒界面吸附行为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嵌段共聚物在水溶液的性质

1.1.1 嵌段共聚物的表面活性

1.1.2 嵌段共聚物在溶液中的自组装

1.2 分散体系稳定性

1.2.1 分散体系稳定理论

1.2.2 影响分散稳定性的因素

1.3 聚合物吸附理论及研究进展

1.3.1 聚合物吸附理论概述

1.3.2 聚合物吸附理论的研究进展

1.3.3 聚合物在表面的吸附构象

1.3.4 聚合物吸附的实验研究

1.3.5 两嵌段共聚物在表面的吸附

1.4 计算机模拟技术

1.4.1 计算机模拟技术概述

1.4.2 聚合物吸附行为的计算机模拟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均三嗪型染料聚醚衍生物的制备及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及原料

2.2.2 仪器及设备

2.2.3 均三嗪型染料聚醚衍生物的制备

2.2.4 染料聚醚衍生物的表征

2.2.5 染料聚醚衍生物的性质

2.2.6 染料分散体系的制备、分散稳定性及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2.2.7 染料分散体系的应用性能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染料聚醚衍生物合成机理

2.3.2 染料聚醚衍生物的表征

2.3.3 染料聚醚衍生物在水溶液中的性质

2.3.4 染料分散体系的分散稳定性

2.3.5 染料聚醚衍生物在染料界面的吸附行为

2.3.6 分散体系的应用性能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染料聚醚衍生物在水溶液中的性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及原料

3.2.2 仪器及设备

3.2.3 染料聚醚衍生物的吸收光谱曲线

3.2.4 染料聚醚衍生物及聚醚水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

3.2.5 染料聚醚衍生物及聚醚水溶液微极性的测定

3.2.6 动态光散射法测定胶束大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染料聚醚衍生物在水溶液中的吸收光谱曲线

3.3.2 染料聚醚衍生物及聚醚水溶液的表面活性

3.3.3 染料聚醚衍生物及聚醚在水溶液中的聚集行为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染料聚醚衍生物在分散染料颗粒界面吸附行为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及原料

4.2.2 仪器及设备

4.2.3 染料颗粒表面性质的测定

4.2.4 染料分散体系的制备及其分散稳定性的测定

4.2.5 聚醚和染料聚醚衍生物在染料颗粒界面的吸附行为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分散染料颗粒表面性质

4.3.2 染料分散体系的分散稳定性

4.3.3 染料分散体系的流变性

4.3.4 染料分散体系的Zeta电位

4.3.5 聚醚和染料聚醚衍生物在染料颗粒界面的吸附行为

4.3.6 染料聚醚衍生物分子结构——分散稳定性——吸附行为之间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染料聚醚衍生物在染料颗粒界面吸附行为的计算机模拟——分子动力学模拟和Monte Carlo模拟

5.1 引言

5.2 理论基础

5.2.1 分子动力学模拟基础

5.2.2 Monte Carlo模拟理论

5.3 模拟细节

5.3.1 C.I.分散红60晶体形貌的计算模拟

5.3.2 染料聚醚衍生物及聚醚与染料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5.3.3 水溶液中染料聚醚衍生物及聚醚在染料界面的吸附构象

5.3.4 染料聚醚衍生物及聚醚在染料界面吸附行为的Monte Carlo模拟

5.4 模拟结果和讨论

5.4.1 C.I.分散红60的晶体形貌

5.4.2 染料聚醚衍生物及聚醚与染料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5.4.3 水溶液中染料聚醚衍生物及聚醚在染料界面的吸附构象

5.4.4 染料聚醚衍生物及聚醚在染料界面吸附行为的Monte Carlo模拟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染料聚醚衍生物在水溶液中聚集行为及在染料颗粒界面吸附行为的介观模拟

6.1 引言

6.2 理论基础

6.2.1 MesoDyn模拟

6.2.2 DPD模拟

6.3 模拟细节

6.3.1 染料聚醚衍生物及聚醚在水溶液中聚集行为的MesoDyn模拟

6.3.2 染料聚醚衍生物及聚醚在染料界面吸附行为的DPD模拟

6.4 模拟结果

6.4.1 染料聚醚衍生物及聚醚在水溶液中聚集行为的MesoDyn模拟

6.4.2 染料聚醚衍生物及聚醚在染料界面吸附行为的DPD模拟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分散剂在分散、还原染料商品化加工和应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获得稳定的染料分散体系以及提高高温染色时染料对纤维的吸附和扩散速率,合理设计和优化选择分散剂一直是染料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分散剂是通过吸附在颗粒表面产生静电排斥或空间位阻等作用使体系呈稳定的分散状态,其在染料颗粒界面的吸附主要与分散剂/染料颗粒表面的相互作用、分散剂的疏水性以及吸附层厚度有关。据此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设计并制备了一类连接基团为脲基的染料聚醚衍生物,本论文详细探讨了这类分散剂在水溶液中的性质、对母体分散染料的分散效率和在染料颗粒界面的吸附行为,以了解其分散作用机理;结合标度理论和分散稳定性理论构建了染料聚醚衍生物分子结构—分散稳定性—吸附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多种计算机模拟方法从微观和介观两个方面对染料聚醚衍生物及聚醚在染料界面的吸附行为进行了模拟,以期为超分散剂分子结构的设计和优化等提供理论指导。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得到的结论主要如下:
   基于超分散剂的结构特点,设计并制备了一种连接基团为三嗪环的染料聚醚衍生物,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它对母体分散染料的分散效率以及由其制备的染料分散体系的应用性能。结果表明,在用量很少的情况下,这种染料聚醚衍生物具有优异的分散效率,制得的染料分散体系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将自制的分散体系对聚酯纤维进行实验染色,并和商品染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自制分散体系的上染速率高于商品染料,在无需还原清洗步骤情况下染色织物的匀染性和染色牢度即能达到商品染料的水平,而其染色残液的CODCr值较低,基本无色。
   利用表面张力、稳态荧光和动态光散射等测定方法研究了聚醚、连接基为脲基的染料聚醚衍生物的表面活性及在水溶液中的聚集行为。结果表明聚醚的表面张力—浓度曲线变化趋势类似于高PEO含量聚合物,即具有2个转折点:第1个转折点是由于分子结构转变而导致其在气/液界面排列比较致密,第2个转折点为聚醚的临界胶束浓度;而染料聚醚衍生物的表面张力—浓度曲线类似于一般的表面活性剂,其cmc值小于相应的聚醚,相同浓度下其表面活性优于相应的聚醚。聚醚由于分子结构中疏水PPO链段较短,疏水性不强,在水溶液不能形成稳定的聚集体;而疏水性分散染料分子的引入改善了其在水溶液中的聚集趋势,在浓度0.5g/L以上可形成稳定的、流体力学直径在50-150nm的聚集体,根据其分子结构推测其形成的聚集体结构比较疏松,内部被水分子高度溶胀。
   对聚醚和染料聚醚衍生物在母体分散染料界面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借助于标度理论对上述聚合物在染料界面的吸附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聚合物在染料颗粒界面的吸附等温线均为Langmuir型;二者在染料界面的饱和吸附量与聚合物的分子量和疏水性有很大关系,分子量的增大或疏水性的增加都会使聚合物在染料界面的饱和吸附量增加;染料聚醚衍生物的饱和吸附量是相应聚醚的2倍以上,且其对染料表面的吸附自由能高于相应聚醚,这说明分散染料分子的引入使聚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π电子,因而染料聚醚衍生物可与染料表面形成较强的π-π堆积作用;基于相关文献,推断出二者主要是以单分子刷状构型吸附在染料颗粒表面;由吸附模型得到的吸附层厚度与Zeta电位计算的结果相差不大,染料分子的引入使聚合物在染料表面的吸附层厚度增加了约2nm。
   基于相关文献计算了染料聚醚衍生物和聚醚在染料颗粒界面饱和吸附时颗粒间的总势能,结果表明在饱和吸附情况下,所有的聚合物都可提供较强的空间位阻;势能曲线存在一浅引力井,此时分散体系不稳定,易形成颗粒聚集体,当吸附层厚度从5.1nm增加到16.7nm时,引力井从-2.4kT变为-0.3kT,这说明相同颗粒大小下,聚合物吸附层厚度越大,引力井绝对值越小,体系更稳定;染料聚醚衍生物总势能的数值明显大于相应的聚醚,说明含染料聚醚衍生物的分散体系更为稳定;影响势能的因素主要包括吸附层厚度、链段密度和分子量等,这与实验结果相一致;与理论相悖的是分散稳定性也与吸附能有重要关系,可能原因是由于聚合物分子中PEO含量较高,聚合物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大可使聚合物从染料表面解析下来,从而造成颗粒絮凝或沉淀。因此要想获得较好的分散稳定性,聚合物的锚固基团疏水性必须很强才能提供较大的吸附能,而且在设计和优化分散剂时也必须考虑平衡和动态等因素。
   利用分子动力学和MonteCarlo模拟退火法分别计算了聚醚及染料聚醚衍生物与染料表面的相互作用能、吸附能,并模拟了水溶液中聚醚和染料聚醚衍生物在染料表面(002)的吸附行为,探讨了两种体系在动力学平衡过程中聚合物在染料表面吸附构象以及能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染料聚醚衍生物与染料表面的相互作用能和吸附能数值均大于相应的聚醚,二者在染料表面的吸附构象有很大区别:聚醚分子近似不吸附在染料表面,而仍存在于溶液中,说明由于聚醚分子中PEO链段较长,因而使PEO链段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大于PPO链段与染料表面的相互作用,最终使聚醚分子不能吸附在染料表面;而对于染料聚醚衍生物,可明显看出其染料分子部分和PPO链段吸附在染料表面上,而PEO链段伸展到溶液中,从而达到稳定染料颗粒的目的。
   利用粗粒化的MesoDyn方法模拟研究了聚醚和染料聚醚衍生物在水溶液中相行为,并详细研究了聚合物分子结构和浓度对聚合物形成的胶束结构的影响和胶束形成过程。结果表明染料聚醚衍生物可在水溶液中形成球状胶束、蠕虫状胶束、胶束簇以及双连续结构;形成的球状胶束和蠕虫状胶束结构都是以珠子Dye和PO为核,EO为壳;在一定浓度下,染料聚醚衍生物体系可形成胶束簇,此时珠子Dye和PO仍形成胶束的内核,而EO以近似连续相的形式、不规则多边形包裹着多个胶束内核,这与由实验得出的推论一致;其胶束形成过程可分为诱导阶段、开始形成阶段、演化阶段和平衡稳定四个阶段;提高初始聚合物的浓度可缩短形成胶束的诱导时间,并提高平衡后的有序参数,而且在胶束的平衡阶段可发生胶束碰撞融合现象。
   利用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对聚醚和染料聚醚衍生物在染料界面的吸附行为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聚醚分子结构中由于疏水PPO链段较短,疏水性较弱,因而其在染料表面(Wall)的吸附量较低,大部分仍以单分子链的形式分布在水溶液中;而将疏水性染料分子引入聚醚分子改善了其分子的疏水性,其在染料表面(Wall)的吸附量较大;从吸附构象来看,大部分染料聚醚衍生物分子是以单分子刷状的形式吸附在染料表面(Wall),这与实验得到的结论和推论吻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