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就地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与策略研究
【6h】

我国就地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与策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绪论

1.1选题背景

1.2研究意义

1.3研究现状述评

1.4研究方法

2.就地城镇化的提出与价值

2.1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与难题

2.2就地城镇化的内涵与价值

3.我国就地城镇化的理论论证

3.1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与就地城镇化的目标

3.2灰色区域理论与就近小城镇的主体形态

3.3集聚效应理论与就近适度集聚

3.4城乡“双推—拉”模型与就近迁移意愿

4.我国就地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与驱动力

4.1就地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4.2就地城镇化发展的倒逼驱动力

5.就地城镇化的典型模式分析

5.1大都市周边卫星镇:借力发展模式

5.2相对区位优势镇:外生型发展模式

5.3远离中心城市的强镇:内生型发展模式

5.4综合性小镇:特色小城镇模式

5.5分散小乡村的集聚:新型农村社区模式

6.我国就地城镇化发展的限制与风险

6.1小城镇集聚效应有限,社会性基础设施薄弱

6.2 乡镇企业发展迟缓

6.3半城镇化风险与边缘性贫困风险

7.就地城镇化发展的策略分析

7.1树立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创新就地城镇化实现方式

7.2扩权强镇,进一步加强基层政府的引导与驱动功能

7.3深化城乡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包容性城镇制度建设

7.4推进地方经济与城镇化同步发展,培育城镇主导产业

7.5深入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自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步入了全面提升城镇质量的新时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统筹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同发展,建设结构科学、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就地城镇化作为一种城镇化方式,坚持以小城镇、小城市为主体形态,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向中心村、小城镇和小城市集聚,实现人的城镇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解决我国现存的农民工异地城镇化困难、城市病与农村病并存、城镇化结构失衡等问题方面,就地城镇化为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探索带来新的视角和思路。就地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一样都是实现人口城镇化的重要方式,具有不同社会基础与资源条件的地区应因地制宜不断做出探索和尝试。
  文章根据三条主线对就地城镇化的发展进行研究。第一条主线是就地城镇化的理论方面,集中在第二、第三章。通过麦吉的灰色区域理论论证就地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为就近的小城镇、小城市;通过集聚效应理论证明了就近适度集聚的科学性;通过双推—拉模型论证了农村人口的迁移意愿,为就地城镇化的适用性和科学性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条主线是就地城镇化的现实基础,主要分布在第四、第六章。文章立足于新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具体国情,从农村人口的迁移意愿、城镇规模与数量、产业基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对就城镇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因素进行理性分析,论证了就地城镇化在我国发展的强大生命力。第三条主线是就地城镇化的主要模式与实证分析,集中在第五章。目前我国一些省份已经率先对就地城镇化进行了探索和试行,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根据发展方式和驱动机制的不同将我国就地城镇化发展模式概括为借力发展模式、内生型模式、外生型模式、特色资源型模式、新型农村社区模式等五种并附以案例分析,为类似地区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由于当下我国地方市场不完善、民间资本有限,政府在发展理念、制度变革、产业集群、招商引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为就地城镇化发展提供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城镇化发展方式以自上而下的政府驱动为主,基层政府在就地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