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玉树地震伤病员分析及其住院时间影响因素研究
【6h】

玉树地震伤病员分析及其住院时间影响因素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研究目的:
   近年以来世界范围特大地震频发,给人类带来了无可估量的物质和健康损失。上世纪初至90年代,全球因地震死亡的人数达260万人,占各种灾害总死亡人数的58%,受伤人数约为死亡人数的3倍。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国内所有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山火、泥石流、滑坡等死亡总人数的5496。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这是继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不到两年内中国所遭受的又一次特大的自然灾害,最终造成2698人遇难,12135人受伤,重伤1434人。
   地震伤病员医学救援是抗震救灾行动的核心,同时地震伤病员发生是地震医学救援一切行动的逻辑起点。与世界其它地震多发国家相比,我国针对自然灾害医学救援伤病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地震造成伤病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仍然不够详细、专业和完善,特别是第一时间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没有与医疗救治等临床工作同期展开,错失了大量宝贵信息;由于政策、人力、物力等因素限制,针对地震伤病员的流行病学研究往往局限于个别医院的小样本的抽样调查,缺乏国家层面的多中心大规模的全面调查,因此无法从整体层面分析地震伤病员的伤病特征与发生规律。此外,地震伤员住院时间作为衡量地震伤员救治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往往是在紧急救治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问题。住院时间直接关系着医疗费用、病床周转率、社会效益和有限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患者住院时间影响因素的探索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但针对地震医学救援中地震伤员住院时间影响因素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在国家卫生部指令性课题“玉树地震医学救援评估研究”的框架下,针对玉树地震伤病员展开全面调查,分析地震伤病员总体分布、流行病学特征以及住院时间影响因素,逐步探索地震伤病员发生规律,研究地震伤病员伤情基本特点与发生趋势,指导救援力量及时展开救援工作,为伤病员预计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等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玉树地震伤病员为研究对象,针对“三个层面”即:地震总体伤病员、住院地震伤病员、住院地震伤员,从“三个角度”即:时间与地域分布情况、伤病谱特征、住院时间影响因素,逐步深入,分析不同研究人群的发生规律。
   1、玉树地震伤病员时间与地域分布将从国家卫生部和青海省卫生厅收集的政策文件、伤亡日报、会议纪要等相关地震救援文字资料进行总结与归纳,记录与描述玉树地震伤病员报道人数及伤亡情况,分析地震伤病员总体分布情况和伤亡比例,以此描述性分析玉树地震伤病员发生的总体趋势。
   2、玉树地震住院伤病员伤病谱分析根据国家卫生部信息,系统调研玉树地震医学救援期间所有从灾区转运至青海及周围四省份49所收治医院的全部住院伤病员临床病历及相关信息,回顾性分析住院伤员与病员的伤情特征、AIS-ISS创伤评分、疾病特征及转归情况,并以此作为救援需求的基础,为地震后卫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部署及卫生物资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3、玉树地震伤员住院时间影响因素分析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14日-5月14日期间由灾区转运入院的地震伤员的人口学基本信息、伤情临床诊断以及AIS-ISS评分,以平均住院时间25天为标准,住院时间大于25天定义为住院时间延长,采用逐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地震伤员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地震伤亡比例为4.50:1,与地震震级无相关,可能与当地情况和救援组织有关;死亡报道人数震后持续增长,拐点出现于震后1周,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92.97%,之后趋于平缓;地震伤员快速增长集中于震后72小时内,而后趋于稳定。从空间分布看,超过70%后送伤病员由灾区转运至青海省内医院为主,其余分布于青海省周围城市收治医院。
   第二部分:后方医院入院高峰出现于震后第3天。所调查3255例住院伤病员中,地震伤伤员超过80%,骨折合并外伤及软组织损伤的发生率最高,而挤压综合征发生率仅为0.89%,AIS-ISS评分表明住院伤病员轻伤员达77.0%,AIS大于5分伤员40例,ISS最高评分50分,院内死亡仅7人,其中4人地震相关。住院病员中,肺炎发生率达15.37%,且多数为儿童。急性高原病发生率为42.34%,大多数为救援人员。
   第三部分: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老年人、女性、入院时间、发生骨折、腹部伤、四肢及骨盆伤、高ISS评分、实施手术以及出现并发症,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以上变量均可影响住院时间。
   主要结论:
   1、玉树地震伤亡报道人数增长趋势吻合“两期”特征,即快速增长期和伤亡稳定期,伤员增长拐点出现较早,说明医学救援行动组织有序,效率较高。青海省内收治医院发挥后送伤病员救治主要作用,周围省份医院一定程度缓解青海省内医院的救治压力。
   2、收治医院震后3天达到入院高峰,入院伤员骨折合并外伤为主,院内死亡率较低,提示在震后初期,需加强补充后方收治医院骨科、外科、麻醉专业医务力量,及时缓解救治压力,同时在救治过程中高度关注地震挤压伤伤员,有效降低死亡率与致残率。
   3、抽调救援力量应本着就近、逐级的抽调原则,优先考虑常驻高原的医疗救援队,避免大范围跨区抽调。救援人员进入高原救援前,做好高原病高危人群筛查,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与高原病防治常识,科学预防救援中急性高原病暴发。
   4、实施手术的危险度最高,其次为高ISS评分及骨折。提示在地震伤员救治中,须给予危险人群更多关注,制定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以此有效减少住院伤病员住院时间,缓解紧张、匮乏的医疗资源,进而为合理制定卫生政策和临床路径提供科学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