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拉科酰胺对背根节慢性压迫大鼠机械性痛敏的镇痛作用及机制探讨
【6h】

拉科酰胺对背根节慢性压迫大鼠机械性痛敏的镇痛作用及机制探讨

代理获取

摘要

[背景]
   脊椎损伤、椎间盘突出和椎间孔狭窄等伤病造成的背根神经节及其邻近神经根的慢性压迫是引起腰背痛(lowbackpain,LBP)的重要原因。作为临床上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见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痛苦。由于手术适应症的限制,临床常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进行保守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寻找有效的镇痛药物成为医患追求的目标。基于癫痫和神经病理性疼痛都有神经元回路的异常活动和异位放电的共同特征,抗癫痫药物一直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以钠离子通道为疼痛治疗靶点的抗癫痫药物有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拉莫三嗪、奥卡西平等,这类传统药物主要作用于快失活钠离子通道,通过减少钠离子内流降低兴奋性。拉科酰胺(Lacosamide,LCM)作为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先后在欧盟、美国批准上市,主要用于成人复杂性癫痫的辅助治疗,其主要作用机理是增强慢失活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鉴于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活化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必要条件,亦是神经异常放电的基础。因此,探讨拉科酰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有效性及作用机制成为热点。已有研究表明,拉科酰胺对肌肉痛、脊髓损伤、三叉神经痛等多种疼痛动物模型及糖尿病多发性神经病的临床病例有明确的镇痛效果。但目前为止尚没有对模拟临床腰腿痛的背根神经节慢性压迫动物模型进行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观察拉科酰胺的镇痛作用,并对其潜在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目的]
   本研究以背根神经节慢性压迫(chroniccompressionofdorsalrootganglia,CCD)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观察拉科酰胺的镇痛效果,探讨拉科酰胺对CCD模型大鼠损伤DRG的Nav1.8的影响,为今后用于临床治疗提供动物模型方面的研究基础。
   [方法]
   疼痛模型制备SPF级雌性SD大鼠72只。体重120g~13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假手术Ⅰ组(SⅠ组,n=18)、模型Ⅰ组(MⅠ组,n=18);假手术Ⅱ组(SⅡ组,n=12)、模型Ⅱ组(MⅡ组,n=12)和拉科酰胺组(L组,n=12)。CCD法采用经大鼠L5椎间孔插入长4.0mm,直径0.63mm不锈钢柱,形成对背根节神经元及邻近神经根慢性稳定的压迫。SⅠ、SⅡ组大鼠仅暴露至椎间孔。
   行为学实验5组大鼠均于术前2d、术后第2、4、6、7、8、9、10d(T0-7)用Von-Frey法测定机械痛阈的变化。SⅡ组和L组于术后第7d开始腹腔注射拉科酰胺,MⅡ组同时给予等量生理盐水,2次/d,连续4d。每天第二次给药1h后,进行行为学测试,观察拉科酰胺的镇痛效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以Real-TimePCR技术和免疫组化荧光染色技术为方法,观察大鼠L5背根神经节慢性压迫后不同时点Nav1.8mRNA表达的变化;连续拉科酰胺干预后在T7时L5背根神经节上Nav1.8的表达。
   [结果]
   行为学实验(1)背根节慢性压迫大鼠模型MⅠ组和SⅠ大鼠在T0时机械痛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Ⅰ组相比,MⅠ组大鼠于T1时出现跛行,自发性抬腿及舔舐术侧足行为,延续至T7时,各时点机械痛阈均降低(P<0.05)。(2)拉科酰胺干预实验拉科酰胺连续给药4d后,L组较MⅡ组在T4-7各时点机械痛阈均升高(P<0.05)。SⅡ组在T4-7各时点的机械痛阈与给药前的时点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1)MⅠ组在T3、T7时与SⅠ组比较,Nav1.8mRNA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拉科酰胺干预后,在T7时L组与MⅡ组比较,Nav1.8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本课题研究提示背根神经节慢性压迫大鼠机械痛阈下降与Nav1.8mRNA表达水平升高有关;拉科酰胺能减轻背根节慢性压迫大鼠术侧足部的机械性痛觉过敏,产生镇痛效应,而对假手术组大鼠无影响,其机制可能与下调损伤部位背根神经节的Nav1.8表达有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