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秦川牛及其杂交后代生长发育性状的分子标记研究
【6h】

秦川牛及其杂交后代生长发育性状的分子标记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资助

独创性声明、导师承诺及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第一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4个牛品种简介及秦川牛业研究进展

1.1黄牛在动物学上的地位

1.2 4个牛品种简介

1.2.1秦川牛(Qinchuan cattle)

1.2.2利木赞牛(Linmousin cattle)

1.2.3红安格斯牛(Red Angus cattle)

1.2.4德国黄牛(German Yellow cattle)

1.3秦川牛业的发展现状

1.4利用分子生物技术进行牛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第一章文献综述 第二节分子标记与动物遗传育种

2.1分子标记简介

2.1.1以分子杂交为基础的Ⅰ类分子标记

2.1.2以PCR为基础的Ⅱ类分子标记

2.1.3以测序为核心的Ⅲ类分子标记及其它标记

2.2本试验采用的分子遗传标记方法的原理及特点

2.2.1 RFLP-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

2.2.2微卫星DNA标记

2.2.3单核苷酸多态性

2.3与生长发育性状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2.3.1 POU1F1基因多态与牛生产性状的相关研究

2.3.2牛生长激素基因(bGH)多态与生产性状的相关研究

2.3.3 LEPTIN基因和牛生产性状的相关研究

2.3.4 IGFBP3基因与牛生产性状的相关研究

第一节PCR-POU1F1-RFLP与牛生长发育性状的相关分析

1.1试验材料

1.2试验方法

1.3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

1.4结果与分析

1.5讨论

第二节秦川牛及其杂交后代微卫星标记的研究

2.1材料与方法

2.2结果与分析

2.3讨论

第三节GH、IGFBP3、LEPTIN基因PCR-SSCP与生长发育性状关系的研究

3.1材料与方法

3.2结果与分析

3.3讨论

第四节秦川牛及其杂种牛生长性能及杂种优势研究

4.1材料与方法

4.2试验结果

4.3讨论

第五节结论

5.1秦川牛及其杂交后代的PCR-RFLP研究

5.2秦川牛及其杂交后代微卫星标记的研究

5.3秦川牛及其杂交后代PCR-SSCP的研究

5.4秦川牛及其杂种牛生长性能及杂种优势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本研究采用PCR-RFLP、微卫星标记、PCR-SSCP三种技术手段,以秦川牛及其与利木赞牛、德国黄牛、红安格斯牛杂交F1代(4月龄)4个牛群体共计164个个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POU1F1、GH、LEPTIN、IGFBP3基因和10个微卫星位点上的遗传变异,并以体尺性状作为衡量牛生长发育性状的指标,运用最小二乘线性模型,对所检测到的多态位点与生长发育性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了POU1F1、GH、LEPTIN、IGFBP3基因作为影响牛生长发育候选基因的可能性,主要研究内容:1、秦川牛及其杂交后代PCR-RFLP研究;2、秦川牛及其杂交后代10个微卫星DNA位点上的分析;3 、GH、LEPTIN、IGFBP3 3个基因(4个位点)SNP多态及与牛生长发育性状的关系;4、秦川牛及其杂种牛生长性能及杂种优势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