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水平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形成的影响
【6h】

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水平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形成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国内外研究动态

1.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研究内容

第二章材料和方法

2.1试验区的基本情况

2.2试验设计

2.3测定项目和采样时间

2.4籽粒蛋白的测定方法

2.5统计分析

第三章结果分析与讨论

3.1栽培模式和施氮水平对小麦籽粒产量构成的影响

3.2栽培模和施氮水平对小麦籽粒总蛋白积累的影响

3.3栽培模式和施氮水平对小麦籽粒蛋白组成的影响

3.3.1栽培模式和施氮水平与小麦籽粒清蛋白含量动态变化的关系

3.3.2栽培模式和施氮水平与小麦籽粒球蛋白含量动态变化的关系

3.3.3栽培模式和施氮水平与小麦籽粒谷蛋白含量动态变化的关系

3.3.4栽培模式和施氮水平与小麦籽粒醇溶蛋白含量动态变化的关系

第四章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关中灌区冬小麦主栽品种小偃22为材料,运用凯氏定氮法分别对不同栽培模式下,不同氮素和种植密度水平上的小麦籽粒清蛋白、谷蛋白、球蛋白和醇溶蛋白进行了综合分析测定,指出了小麦籽粒蛋白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1)冬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干重和鲜重)的动态变化与栽培模式、施氮水平及发育时期有一定的关系;垄沟和高氮对冬小麦籽粒数影响达极显著水平(p<0.01);而常规种植和低氮对冬小麦籽粒数影响不显著;不同时期冬小麦千粒重变化不同,以灌浆后18-22d效果最好。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千粒干重的影响,以补灌+垄沟+覆膜的效果最好,而常规及秸杆覆盖最差。 (2)在籽粒形成过程中,籽粒蛋白质含量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籽粒形成初期较高,高施氮条件在花后第21d下降到最低点,低施氮条件在花后第28d下降到最低点,而后又逐渐回升,直至成熟。 (3)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变化: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在籽粒形成初期较高,随籽粒发育成熟逐渐下降,但球蛋白含量降低幅度较小;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在籽粒形成初期较低,花后14d之后随籽粒发育成熟明显增加。谷蛋白形成较早,但上升速度比醇溶蛋白慢,尤其在灌浆中、后期;醇溶蛋白含量增加更快,至籽粒成熟期;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在籽粒灌浆过程中,清、球蛋白含量逐渐降低,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在花后21d后快速增加,从而表现在成熟期以后2种主要蛋白。 (4)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没有影响。在冬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清蛋白由高到低变化;球蛋白和谷蛋白按快.慢.快的节奏变化:醇溶蛋白的形成过程则按时间推移呈现台阶式的上升趋势,而谷蛋白的形成过程按时间的推移则呈现直线式的上升趋势。秸秆覆盖和补灌栽培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而常规栽培和补灌栽培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施氮水平对冬小麦籽粒有不同的影响,对籽粒清蛋白处理之间差异达极显著(p<0.01),即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冬小麦籽粒清蛋白的含量也增加;对球蛋白没有影响;对醇溶蛋白、谷蛋白有一定的影响,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对总蛋白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即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总蛋白含量不断增加;总蛋白按快-慢-快节奏变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