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疆准噶尔西部山地黄耆属丁字毛类群的分类学研究
【6h】

新疆准噶尔西部山地黄耆属丁字毛类群的分类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一章黄耆属丁字毛类群概述及其研究简况

1.1概述

1.2研究简况

1.3研究依据

第二章中国西北地区黄耆属植物叶的解剖学研究

2.1材料和方法

2.2实验结果

2.2.1叶片解剖

2.2.2叶柄解剖(图版Ⅰ)

2.3讨论

第三章黄耆属丁字毛类群的叶表皮特征观察

3.1材料和方法

3.2实验结果

3.2.1光学显微镜(LM)下的叶表皮特征

3.2.2扫描电镜下的叶表皮特征

3.3讨论

第四章准噶尔西部山地黄耆属丁字毛类群的分类学处理

4.1分种检索表

4.2种类记述

4.2.1囊萼黄耆

4.2.2浅黄耆

4.2.3流沙黄耆

4.2.4胀萼黄耆

4.2.5边塞黄耆

4.2.6球囊黄耆

4.2.7斋桑黄耆

4.2.8毛冠黄耆

4.2.9宽叶黄耆

4.2.10帚黄耆

4.2.11杯萼黄耆

4.2.12七溪黄耆

4.2.13哈巴河黄耆

4.2.14粗毛黄耆

4.2.15留土黄耆

4.2.16亮白黄耆

4.2.17喜沙黄耆

4.2.18弧果黄耆

4.2.19木黄耆

4.2.20灌木黄耆

4.2.21多角黄耆

4.2.22狭荚黄耆

4.2.23霍城黄耆

4.2.24准噶尔黄耆

4.2.25纹茎黄耆

4.2.26亚黄耆

4.3分布区生态地理特征

4.4起源问题及系统进化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5.1结论

5.2展望

图版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图 版(一)

图版(二)

展开▼

摘要

本文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叶片解剖学以及叶表皮微观形态特征,对新疆准噶尔西部山地的黄耆属(Astragalus L.)丁字毛类群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结果如下。 1.经野外调查、标本研究及资料查询,确定新疆准噶尔西部山地共有黄耆属丁字毛类群26种,其中包括地区新分布6种,中国植物志遗漏种4种,中国分布新记录1种。编制了分种检索表,对每个种进行了文献引证和种类记述,并对《中国植物志》遗漏种和中国分布新记录种(即多角黄耆A.polyceras Kar. et Kir.)进行了具体描述。 2.更正了《中国植物志》对弧果黄耆的错误鉴定,通过对叶片毛状体的观察,支持将了墩黄耆的系统位置从裂萼亚属旱生组转移到黄耆亚属裂翼组。 3.解剖学研究表明,所研究的44个种都是等面叶或近等面叶,叶肉细胞不分化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或靠近下表皮叶肉细胞稍短于靠近上表皮叶肉细胞;植物体表面多数被毛,质地紧密,气孔器类型为无规则型,少量为不等细胞型或二者兼有,很多类群的气孔器下陷于表皮细胞,叶片维管束系统发达。这些都是旱生植物的结构特征,与它们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关系。 4.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黄耆属丁字毛类群长期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中,叶表面产生了适应干旱环境的形态构造,叶表面密被表皮毛,角质层厚,其上有蜡质颗粒或片状蜡质层,有些种类气孔下陷。这些形态特征有利于降低水分过度蒸腾,适应干旱环境,表现了典型旱生叶的结构。叶表皮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以作为分类学的辅助特征。 5黄耆属丁字毛类群起源于以古地中海为分布中心的单毛类群,随古地中海的消退而发展壮大,广泛分布于欧亚内陆干旱区,是第三纪末以来急骤分化和发展起来的极复杂的类群。其分布中心主要在中亚及西亚的伊朗、土耳其,在中国的分布是这一中心向东亚的延伸,其中有部分种类在局部地区的迁移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分化,目前在中国的西北、西南和华北温带地区有着较为广泛的分布,尤以西北干旱地区较为系统和集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