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松果梢斑螟对油松球果挥发物的EAG反应研究
【6h】

松果梢斑螟对油松球果挥发物的EAG反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昆虫触角感受器研究进展

1.1.1触角感器的分类研究

1.1.2触角感器的形态研究

1.1.3触角感器的功能研究

1.1.4触角感器的常用研究方法

1.2植物—昆虫的化学通讯及其行为关系研究

1.2.1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

1.2.2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昆虫行为的调控

1.2.3植物挥发物与昆虫行为关系的应用研究

1.3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与昆虫行为调控的研究方法

1.3.1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的收集与分离鉴定

1.3.2昆虫对植物挥发性物质反应的生物测定方法

1.4松果梢斑螟的研究现状

1.5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实验部分

2.1试验地概况

2.2材料、试剂和仪器

2.2.1材料

2.2.2试剂

2.2.3仪器

2.3实验方法

2.3.1扫描电镜材料制备

2.3.2油松球果挥发性物质的吸附

2.3.3 GC-MS分析

2.3.4寄主挥发物触角电位(EAG)活性测定

第三章实验结果与分析

3.1松果梢斑螟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3.1.1松果梢斑螟触角的形态特征

3.1.2松果梢斑螟感受器的类型及分布特点

3.1.3松果梢斑螟触角上感受器的着生规律

3.2油松健康球果与受害球果挥发物组分分析

3.3松果梢斑螟对油松球果挥发物的EAG反应

3.3.1松果梢斑螟对6种不同浓度单萜挥发物的EAG反应

3.3.2松果梢斑螟对混合组分的EAG反应

3.4松果梢斑螟对非寄主挥发物EAG反应

第四章结论

第五章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松果梢斑螟(Dioryctriapryeri Ragonot)是我国松属针叶树重要的球果和枝梢害虫。在我国北方主要危害油松球果,特别是结实期的油松种子园、母树林,受害最为严重。目前,对松果梢斑螟的生物学、生态学及化学防治研究报道较多,但从化学生态学角度研究油松挥发物与松果梢斑螟危害方面,还没有报道。因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寄主挥发物化学分析和活性测试的方法,研究了松果梢斑螟寄主选择活性成分,结果如下: 利用扫描电镜,研究了松果梢斑螟雌雄成虫的触角感受器。松果梢斑螟成虫触角上分布有7种类型的感受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感器、锥形感器、鳞形感器、耳形感器和钟形感器。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分为Ⅰ型和Ⅱ型,腔锥形感器分为无缘毛腔锥感器和具缘毛腔锥感器。观察结果显示,松果梢斑螟的雌雄虫触角的形态差异明显,感受器类型也有所不同。鳞形感器和钟形感器只在雄虫触角上有,雌虫则没有。在触角的鞭节上,分布的感受器最为丰富,约占感器总数的95%左右;其次为梗节上的感器,约占总数的3.5%,柄节上的感受器最少,约占总数的1.5%。 利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定了松果梢斑螟触角对其寄主挥发性物质的电生理反应。虫害油松球果挥发物的EAG反应明显高于康健油松球果挥发物的EAG反应,雌蛾反应尤其敏感。 通过对6种萜类化合物及不剂量的EAG测定结果可知,雄蛾的EAG反应值最高,其次是未交配雌蛾,已交配雌蛾最低。松果梢斑螟成虫对β-香叶烯、D-柠檬烯和萜品油烯的反应最为敏感,其次是1R-(+)-α-蒎烯、(+)-β-蒎烯,反石竹烯最低。当浓度为0.1μg剂量时,梢斑螟已交配雌蛾的EAG反应值达到最大,不再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敏感区。 松果梢斑螟雌、雄蛾对不同混合组分样品的EAG反应结果表明:梢斑螟已交配雌蛾对α-蒎烯+β-香叶烯+D-柠檬烯这个混合组分样品的EAG反应最强烈,β-蒎烯在组合中起抑制作用,α-蒎烯在各组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β-香叶烯和D-柠檬烯起增效作用。松果梢斑螟成虫对非寄主挥发物EAG反应结果表明:雌雄蛾之间的EAG反应值变化也很明显,反-2-己烯醇和乙酸丁脂的触角电位反应最高。 本研究比较了松果梢斑螟触角感受器类型和分布特点,探讨了寄主挥发成分对松果梢斑螟的作用,初步确定了松果梢斑螟成虫驱避剂和增效剂,为松果梢斑螟的化学信息调控提供了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