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甲霜灵对大豆疫霉野生菌株及突变菌株影响的组织细胞学研究
【6h】

甲霜灵对大豆疫霉野生菌株及突变菌株影响的组织细胞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大豆疫霉概述

1.1.1病名

1.1.2病原菌

1.1.3大豆疫霉培养性状

1.1.4病害症状

1.1.5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1.1.6危害

1.1.7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防治

1.2疫霉菌所致病害的组织细胞学与病理生理学研究

1.2.1疫霉菌所致病害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1.2.2疫霉菌所致病害超微结构的研究

1.3甲箱灵概况

1.3.1甲霜灵性质

1.3.2甲霜灵防治疫霉菌的作用机制

1.3.3疫霉菌对甲箱灵的抗药性遗传与变异

1.3.4疫霉菌对甲霜灵的抗性机理研究

1.4种衣剂的研究概况

1.4.1种衣剂的概念

1.4.2种衣剂的发展概况

1.4.3种衣剂对作物作用机理的研究

1.4.4种衣剂在大豆上应用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甲霜灵对大豆疫霉野生菌株及突变菌株生长发育影响的细胞学研究

2.1材料与方法

2.1.1供试菌株

2.1.2供试药剂

2.1.3病原菌培养

2.1.4杀菌剂处理和取样

2.1.5电镜样品的制备

2.2结果与分析

2.2.1杀菌剂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2.2杀菌剂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2.2.3杀菌剂对菌丝超微结构的影响

2.3讨论

附图:

第三章甲霜灵种衣剂对大豆疫霉野生菌株及 突变菌株侵染过程影响的细胞学研究

3.1材料和方法

3.1.1供试菌种和大豆品种

3.1.2供试种衣剂

3.1.3培养基

3.1.4游动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3.1.5种衣剂包衣

3.1.6大豆幼苗的培育

3.1.7大豆幼苗的接种与取样

3.1.8电镜样品的制备

3.2结果分析

3.2.1病斑的扩展

3.2.2光镜观察结果

3.2.3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3.2.4射电镜观察结果

3.3结论与讨论

附图:

第四章结论

参考文献

附 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由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iae)引起的大豆疫病是大豆上危害严重的毁灭性病害之一。该病是我国A1类进境植物检疫对象,也是内检对象。甲霜灵[N-(2,6-dimcthyl phenyl)-N-mcthoxyacetyl alanine]属苯酰胺类杀菌剂,是防治疫霉菌所致病害的特效药。但由于甲霜灵属特异性位点抑制剂,病菌容易对其产生抗性突变。本研究采用电镜技术系统研究了大豆疫霉野生菌株和突变菌株的形态学及细胞学差异,甲霜灵在活体外对野生菌株及突变菌株的形态结构及细胞结构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甲霜灵种衣剂处理对大豆疫霉疫霉菌野生菌株和突变菌株侵染影响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野生菌株Ps-411和突变菌株Ps-411-M在菌丝形态和结构上有明显差异:Ps-411菌丝纤细、线状,线条流畅,近直角分支,分支间距较长,细胞内含质充盈,胞壁均匀;Ps-411-M生长不规则,分支较密集,菌丝体较粗壮,少数菌丝顶端膨大、扭曲,菌丝细胞内液泡及线粒体数目明显高于Ps-411。 2、不同浓度甲霜灵处理后可导致野生菌株和突变菌株发生一系列不同的变化。低浓度(1μg/mL)处理后,野生菌株在培养基上的生长即可受到抑制,菌丝呈现不规则的肿胀、过度分枝;菌丝细胞壁不规则加厚,菌丝细胞内液泡增加,脂肪粒累积,细胞器排列紊乱,原生质最终坏死。随浓度的升高,野生菌株立即停止生长,菌丝干瘪坏死。而突变菌株只在高浓度(10μg/mL)甲霜灵处理后顶端菌丝出现少量较小的分枝,菌丝细胞壁无增厚现象,但细胞内脂肪粒大量积累,明显高于敏感性菌株;突变菌株在高浓度甲霜灵压力下仍继续生长。 3、大豆幼苗下胚轴试验表明:突变菌株Ps-411-M和野生菌株Ps-411在大豆幼苗下胚轴的侵染过程相似,都主要以侵染菌丝直接侵入表皮,表皮细胞间隙为主要侵入部位。胞间菌丝侵入皮层细胞并形成吸器。突变菌株Ps-411-M致病力Ps-411-M要略弱于野生菌株Ps-411。甲霜灵种衣剂处理后,Ps-411的生长和扩展受到抑制,病状表现为非亲和反应,而Ps-411-M则表现为较高的致病力,病状表现为亲和反应。 4、甲霜灵种衣剂处理可引起野生菌株Ps-411发生一系列细胞学变化。休止孢萌发畸形:芽管肿胀或极度延伸,不能形成附着孢。萌发相对滞后0.5h;入侵的菌丝仅在表皮和皮层间扩展。菌丝细胞发生明显的超微结构变化:菌丝细胞有质壁分离、原生质坏死现象,液泡增大,寄主细胞壁加厚阻碍入侵栓的形成,类吸器发育畸形;菌丝与寄主接触部位出现大量的胞壁沉积物,有时寄主分泌的物质将类吸器完全包围起来,菌丝在寄主组织内的扩展速度受到明显抑制。而突变菌株Ps-411-M大部分可正常入侵胚轴表皮细胞,并在寄主体内扩展。入侵菌丝细胞内液泡和脂肪体丰富,类吸器结构明显高于野生菌株。寄主细胞壁没有加厚现象,菌丝与寄主接触部位周围沉积物少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