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西部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效果研究——基于农户信贷可得性、满意度与福利效应视角
【6h】

西部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效果研究——基于农户信贷可得性、满意度与福利效应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效果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界定

2.1.2 村镇银行的界定

2.1.3 小额贷款公司的界定

2.1.4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界定

2.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济功能

2.2.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意义

2.2.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主要经济功能

2.2.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特点

2.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效果理论框架

2.3.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博弈分析

2.3.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可得性影响理论分析

2.3.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满意度理论分析

2.3.4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福利影响理论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部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历程

3.1.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定位选择

3.1.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产生背景

3.1.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进程

3.2 西部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

3.2.1 西部地区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3.2.2 西部地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3.2.3 西部地区资金互助社发展现状分析

3.3 西部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机构兴起较晚,农户认知度低,筹资难度大

3.3.2 经营方式粗放,缺乏核心竞争力

3.3.3 专业人才引进成本高

3.3.4 创新动力不足,内生支农能力弱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对农户信贷可得性影响实证分析

4.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对农户信贷可得性影响理论分析

4.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对农户信贷可得性影响模型构建

4.2.1 空模型

4.2.2 随机截距模型

4.3 数据来源、变量选择及样本描述

4.3.1 数据来源

4.3.2 农户基本特征描述

4.3.3 变量选择

4.3.4 农户信贷配给统计分析

4.4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对农户信贷可得性影响估计结果分析

4.4.1 变量多重共线性检验和t检验

4.4.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与农户信贷配给空模型估计结果

4.4.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与农户信贷配给随机截距模型估计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满意度实证分析

5.1 农户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意愿及满意度理论分析

5.2 样本描述与变量选择

5.2.1 样本描述

5.2.2 变量选择

5.3 农户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意愿及满意度计量模型

5.3.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意愿分析

5.3.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额度分析

5.3.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满意度分析

5.4 农户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满意度模型估计与分析

5.4.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意愿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5.4.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额度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5.4.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政策满意度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对农户福利影响实证分析

6.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对农户福利影响理论分析

6.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对农户福利影响模型设定

6.2.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对农户福利影响模型构建

6.2.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对农户福利影响估计方法

6.3 变量选择及样本描述

6.3.1 变量选择

6.3.2 样本农户福利描述

6.4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对农户福利影响结果分析

6.4.1 农户融资渠道选择

6.4.2 不同融资渠道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6.4.3 基于处理效应模型的不同渠道融资对农户福利效应影响

6.4.4 农户福利水平的分位数处理效应回归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提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效果的政策建议及对策

7.1 调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宏观政策

7.1.1 深化机构市场定位,明确支农目标

7.1.2 进一步放宽准人条件,增加农村金融有效供给

7.1.3 构建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协同监管体制

7.2 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7.2.1 深人农村生产生活,加强品牌宣传,吸引资金流人

7.2.2 创新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

7.2.3 柔性引进专业人才,降低引进成本

7.2.4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增强内生支农能力

7.2.5 立足乡镇开展错位竞争,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7.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相关配套制度改革

7.3.1 加大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财政、货币政策扶持力度

7.3.2 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加强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7.3.3 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农业信贷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运而生。新一轮农村金融的增量改革,提高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初步形成了适度竞争的多元化、广覆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另外,初步探索出金融服务的“城带乡”和农村金融供给的“东补西”模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截至2015年初,全国共发起设立村镇银行1233家,其中处于西部地区的村镇银行有322家,处于中部地区的村镇银行有339家,处于东部地区的村镇银行有492家;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49家和贷款公司14家,综合起来共设立发起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296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累计各项贷款4896亿元,农户贷款余额2137亿元,农村中小企业贷款2412亿元,两项总和占贷款总额的92.91%,中西部贷款农户数占到全部贷款农户数的70%以上。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目在西部地区不断增加,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通过不断创新,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得以优化,农村地区初步形成多元化、广覆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但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否可以有效降低农村地区农户信贷配给,提高农户信贷可得性?农户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政策的认知情况,贷款意愿、行为和服务满意度如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入之后,是否改善了农村地区的金融环境,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水平,从而有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进而促进农户福利水平的提升?这些都是现阶段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需要检验和解答的问题,这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文运用陕西和宁夏的农户数据,分别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分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效果。第一,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寻求本研究的切入点;设计理论分析框架,对相关理论进行阐述,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回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历程,清楚西部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并分析西部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三,采用HLM模型,分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覆盖与农户的信贷配给(成本和风险配给、完全数量配给、部分数量配给)和信贷可得性的关系,进一步探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是否有效降低了农户的信贷配给(成本和风险配给、完全数量配给、部分数量配给)、提高了农户信贷可得性。第四,分别采用Ordered Logit Model和Poisson Hurdle Model,分析农户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借贷意愿、信贷可得性、信贷额度及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探究农户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参与情况及对贷款服务的满意度。第五,首先采用Multivariate Probit Model分析农户不同农村金融机构融资选择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其次采用Treatment Effects Model分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传统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对农户福利效应的影响差异,最后采用Quantile Treatment Effect Model,进一步估计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融资对农户福利的分位数影响。第六,通过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结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效果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提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效果的政策建议和对策。
  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
  (1)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覆盖对农户的完全数量信贷配给的影响显著为负,说明新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会降低其覆盖区域农户完全数量信贷配给;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覆盖对农户的信贷可得性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会提高其覆盖区域农户信贷可得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覆盖对农户的成本和风险信贷配给以及部分数量信贷配给影响不显著,说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并不能改善其覆盖区域农户由于交易成本和风险担心而产生的未申请贷款的情况,也不能改善覆盖区域农户信贷额度满意度。
  (2)通过采用Ordered Logit Model和Poisson Hurdle Model,分析农户从新机构的信贷意愿、信贷可得性、信贷额度及服务满意度发现,农户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意愿较强,表示愿意借贷的农户占样本农户的72.06%;且农户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服务满意度评价较好,表示满意的农户占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农户的92.76%,但是真正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农户较少,仅占样本农户的22.42%,且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额度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农户性别、经营类型、农户所拥有的总资产、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政策的了解度、农户的贷款需求、区域金融机构的信誉和服务态度是影响农户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意愿的主要因素;农户所拥有耕地面积和总资产、贷款经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了解度、所在区域金融机构服务态度对农户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
  (3)农户对不同融资渠道的选择存在明显偏好,而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户融资的主要选择渠道;农户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融资对农户的传统农村金融机构融资具有强烈的替代效应,而对农户民间融资的选择具有强烈的互补效应,农户传统农村金融机构融资对农户民间融资的选择也存在强烈的互补效应。
  (4)不论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融资还是传统农村金融机构融资,其对农户的家庭年人均收入、农业收入、年人均支出、生活消费支出、生产性支出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农户融资参与显著改善了农户的福利水平;虽然农户的融资行为提升了其福利水平,但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融资对农户的福利效应小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融资对农户的福利效应。
  (5)不论是农户家庭年人均收入、农业收入、非农收入,还是农户家庭年人均支出、生活消费支出、生产性支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融资对农户福利的影响随着分位点的提高而不断降低,即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融资对低福利水平农户的福利效应影响较大,其中各组中系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率依次为3.26倍、2.34倍、4.64倍、1.33倍、2.2倍和6.98倍,其中以农户生产性支出绝对影响的波动范围较大,以农户家庭年人均支出绝对影响的波动范围最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