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村陪读家长社会适应研究——以山西省吕梁市L县为例
【6h】

农村陪读家长社会适应研究——以山西省吕梁市L县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况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理论依据

1.4.1 社会化理论

1.4.2 社会角色理论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之处

1.7 调查地基本状况

第二章 农村陪读家长社会适应的现状

2.1 经济适应情况

2.1.1 收入来源与职业状况

2.1.2 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2.1.3 消费水平

2.2 社会层面适应

2.2.1 社会交往网络构建

2.2.2 休闲娱乐方式

2.3 心理层面适应

2.3.1 对城市的态度

2.3.2 自我身份认同

第三章 农村陪读家长社会适应的困境

3.1 职业社会化困境

3.2 角色困境

3.2.1 角色认同困境:农民还是市民

3.2.2 角色实践冲突:无奈的选择

3.3 住房困境:租房与买房

3.3.1 失地与失房

3.3.2 租房与买房困境

第四章 解决农村陪读家长社会适应困境的对策

4.1 完善陪读家长社会适应的制度体系

4.1.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4.1.2 加快教育体制改革

4.1.3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4.2 城市市民:包容与接纳陪读家长

4.3 陪读家长:积极进行社会适应

4.3.1 准确定位并积极扮演角色

4.3.2 主动进行文化内化并提升职业能力

4.4 陪读家庭:发挥家庭整体功能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拓展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陪读现象逐渐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形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陪读群体。据国家权威教育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30%多的家庭存在着陪读现象。近几年来陪读家长更趋于为陪读而举家由农村向城市迁移,他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陪读群体。家长陪读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情况下个体做出的行为选择。陪读家长能否在城市实现社会适应,关系着子女教育的顺利完成、关系着陪读家长生存状况,关系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
  本文以山西省吕梁市L县的农村陪读家长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化、角色理论,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采用深度访谈和观察法收集资料,投入性理解分析资料,对农村陪读家长进行经济、社会、心理层面的社会适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经济层面上,陪读家长通过职业社会化、家庭消费理性化、以及租房居住能够基本实现经济上的适应。通过职业社会化增加收入,成为被动型陪读家长和随迁型陪读家长经济适应的主要策略。陪读家长理性化消费减少支出,实现了经济适应。
  其次,社会层面上,陪读家长通过复制熟人社会、同时扩大与市民的交往,构建城市社会交往网络。随着陪读时间的延长,陪读家长逐渐适应城市城市休闲娱乐方式。
  最后,心理层面上,在经济适应与社会适应的基础上,陪读家长对城市便捷的生活认同,愿意在城市生活,但是在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上存在模糊。经济条件对自我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陪读家长的社会适应困境问题是不可回避的。由于自身条件、环境、家庭等因素导致职业社会化程度低。户籍制度导致陪读家长角色认同困境,以及在角色实践中的扮演困境。失去住房导致家长在城市落地未生根。陪读家长实现社会适应仅靠家长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制度、市民的参与。因此,本文从制度、城市市民、陪读家长、陪读家庭角度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