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黄土塬区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养分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6h】

黄土塬区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养分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黄土塬区春玉米种植环境现状

1.2.1 水资源概况及利用情况

1.2.2 肥料施用概况及利用情况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栽培模式对旱作春玉米地上部生长发育、产量、水分利用、养分利用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试验材料

2.2.3 试验设计

2.2.4 作物指标的测定

2.2.5 土壤指标的测定

2.2.6 相关指标计算及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玉米生育期降雨量

2.3.2 不同栽培模式对株高和穗位高的影响

2.3.3 不同栽培模式对不同时期茎粗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3.4 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3.5 不同栽培模式对穗粗、穗长和秃长的影响

2.3.6 不同栽培模式对ET、WUE的影响

2.3.7 不同栽培模式对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

2.4 讨论

2.4.1 不同栽培模式对植株地上部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2.4.2 不同栽培模式对WUE、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

2.4.3 氮、磷、钾三种元素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第三章 有机肥和密度对玉米地上部生长、产量、水分和肥料利用的影响

3.2.1 试验设计与方法

3.2.2 玉米测定指标与方法

3.2.3 土壤指标的测定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分析

3.4.1 种植密度及有机肥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4.2 种植密度及有机肥对玉米株高、穗位高的影响

3.4.3 种植密度及有机肥对生物量、耗水量及WUE的影响

3.4.4 种植密度及有机肥对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

3.5 讨论

3.5.1 有机肥和密度变化对地上部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5.2 有机肥和密度变化对WUE和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

3.5.3 有机肥对土壤水肥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本试验的目的是研究在黄土塬区干旱雨养农业区,不同的栽培模式对玉米的产量、水分及养分利用情况的影响。从而筛选出最佳的栽培模式使玉米能对土壤中的水分及养分充分利用,促进植株根部的生长和地上部茎叶发育,提高产量可持续提升的潜力,为黄土塬区农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玉米试验品种是郑单958。试验主要分两部分,分别研究在(1)四种综合栽培模式;(2)不同种植密度和有机肥处理下,对玉米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试验的两部分均在玉米大喇叭口时期进行田间采样,测量植株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茎叶生物量;成熟期除了测量以上几个指标,还要测定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室内进行土壤水分、养分的测定实验,并计算氮、磷、钾三种元素的偏生产力。主要结论如下:
  1.在C种栽培模式下,玉米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几个模式。C和D两种密度下的作物叶面积指数(LAI)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模式,穗数显著增加,从而提高产量。但作物密植,同时也会减少单株作物的生物量和穗粒重等。本试验中,由于种植密度逐渐加大,肥料利用上把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且施肥量多,收获穗数多,因此产量并没有受穗粒重降低的影响。但C、D两种模式下的肥料偏生产力偏低,说明施肥量过多,养分利用率较低。
  2.有机肥与不同种植密度相结合进行种植,产量和WUE均无显著差异,但穗数显著增加,穗粒重显著降低。肥料偏生产力高于单施无机肥时的值,说明施加有机肥能够促进植株对无机肥的吸收利用。
  3.传统的栽培模式(A)限制了植株的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也影响了植株对黄土塬区有限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所以在栽培的过程中,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合理施肥、覆盖地膜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旱作玉米的籽粒产量,提高土壤水分、养分的利用。本试验中,6Y是水分养分利用最高的栽培模式,C是产量最高的栽培模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