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市贫困:从社会排斥角度分析
【6h】

城市贫困:从社会排斥角度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及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1.导论

2.国内外城市贫困理论研究综述

3.社会排斥与城市贫困的关系

4.处于社会排斥中的城市贫困现状

5.城市贫困群体面临的社会排斥

6.社会排斥角度的城市反贫困战略

7.“就业+保障”型的城市反贫困政策

8.研究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以下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贫困问题日益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引起当前城市贫困群体致贫的主要原因不是个人因素,而是由社会因素使其遭受了“社会剥夺”或“社会排斥”;现有理论中从社会排斥角度对城市贫困问题分析重视不够以及系统研究不够深入。为此,本研究不仅具有丰富发展经济学对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保证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整个社会的稳定以及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的研究对象城市贫困问题涉及发展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内容。所以,本文除了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研究的一般方法之外,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等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国内外城市贫困理论研究综述;(2)社会排斥与城市贫困的关系分析;(3)处于社会排斥中的城市贫困现状分析;(4)城市贫困群体面临的社会排斥分析;(5)社会排斥角度的城市反贫困战略;(6)“就业+保障”型城市反贫困政策建议。 在上述研究内容中,通过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其中也包含着本文的创新之处:(1)通过从经济学到社会学、从国外理论界到我国学术界对城市贫困问题研究成果的梳理,指出这些成果既有真理性的一面,又有值得改进的一面,从而为本文运用社会排斥概念研究城市贫困问题提供了思想渊源和基点;(2)提出从社会排斥角度解释当前城市贫困的研究思路。为避免社会排斥概念可能人为地造成情感上、认识上的对立,本文借用制度经济学对社会排斥进行界定;认为改革开放以前的城市贫困主要是由个人因素和社会经济不发展所引起,而当前的城市贫困是与社会因素有直接关系,主要是由社会排斥引起;(3)对处于社会排斥中的城市贫困群体的分布和生存状况、特征和社会影响等进行描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总体规模有明显上升趋势;地域分布特征是以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为主;城市贫困群体主要由七种人口类型构成,其主体是城市失业人口、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等两大类;认为城市贫困群体虽不至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但与非贫困群体比较,处于非常窘迫的生活状态之中。城市贫困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能掉以轻心;(4)城市贫困群体面临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的社会排斥,是由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缺陷、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转轨以及其他因素引起。城市贫困的出现反映的是体制上的矛盾和障碍引起的社会排斥,需要政府重建社会的支持网络;(5)城市反贫困必须首先确立反贫困战略和反贫困的治理结构,完善反贫困的法律体系。选择城市反贫困战略应考虑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深化国企改革、人力资源开发、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以及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等因素。从目标、对象和重点、制度安排以及政策保证等方面界定了城市反贫困构架;(6)在城市反贫困的政策选择上,主要是研究消除引起城市贫困的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社会排斥的有针对性的政策。必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社会救助体系,推进实施就业优先的治本之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