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多功能农业与中国农业政策研究
【6h】

多功能农业与中国农业政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导论

1.1问题的提出

1.2研究背景

1.2.1全球性环境危机

1.2.2全球性农业危机

1.2.3 WTO农业谈判

1.3本文结构与方法

1.3.1结构

1.3.2方法

1.4可能的创新

2文献回顾与评述

2.1 MFA概念的提出

2.2 OECD的工作

2.3关于定义与性质的研究

2.3.1包含内容与定义角度

2.3.2规范的或实证的概念

2.3.3是特性、目标或分析工具?

2.3.4与其它术语之间的关系

2.4关于联合生产的研究

2.4.1联合生产概述

2.4.2农业生产的联合性质与强度

2.4.3联合生产下的均衡问题及政策含义

2.5关于公共产品、外部性与市场失灵的研究

2.6社会对农业的需求研究

2.7关于政策的研究

2.7.1干预的合法性与可信度问题

2.7.2对适当政策的界定与选择

2.7.3对贸易的影响

2.7.4工具选择

2.7.5关于政策效果评价的问题

2.8关于乡村发展的研究

2.9国内的研究

3农业生产特性与联合生产

3.1说明

3.2 MFA的定义

3.3农业生产的特性

3.3.1农业要素的自然性

3.3.2产品的特性

3.3.3要素自然性引起的问题

3.4联合生产

3.4.1联合生产的分类

3.4.2农业生产的联合特性

3.4.3 OECD的联合生产模型

3.4.4修正模型

3.5物理联合与范围经济

4农业生产的外部性、公共产品与市场失灵

4.1外部性

4.1.1讨论意义与方法

4.1.2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4.1.3多个外部性同时出现时的情形

4.2公共产品

4.2.1讨论意义

4.2.2定义与分类

4.2.3每种类型公共产品的特征及其最佳供给

4.3公共产品的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

4.4常见的农业外部性与公共产品

4.4.1外部性

4.4.2公共产品

4.5唯一性

5中国农业的多功能特性

5.1说明

5.2中国农业与农村概况

5.1.1农业自然资源

5.1.2农业劳动力资源与其它资源

5.1.3农业概况

5.1.4农村概况

5.3与土地使用和环境相关的功能

5.3.1景观价值

5.3.2环境价值与负外部性

5.4与食品相关的功能

5.4.1粮食安全

5.4.2危及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

5.4.3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

5.5与农村活力和社会相关的功能

5.5.1农业对农村活力的影响

5.5.2文化传承功能

5.5.3社会保障功能

5.6唯一性与非经品之间的相关性

5.6.1唯一性

5.6.2非经济品之间的相关性

6中国农业政策回顾、政策设计目标与评价标准

6.1中国农业政策回顾

6.1.1政策简介

6.1.2政策评述

6.2我国农业政策运行环境的变化

6.3政策目标设计

6.3.1食品与其它经济品方面

6.3.2环境方面

6.3.3农村与农民方面

6.4.4有效性方面

6.5.5社会和谐与发展方面

6.4约束与假定

6.4.1约束

6.4.2 假定

6.5政策评价标准

6.5.1福利经济学标准

6.5.2产权、合法性与效率标准

6.5.3社会规范标准

6.5.4合理性与产权意识的作用

6.5.5交易成本与目标的精确性

7中国农业政策设计

7.1说明

7.2政策选择基准

7.2.1选择原则

7.2.2基本政策选择与说明

7.3与土地和环境相关的非经济品政策

7.3.1公共目标

7.3.2非经济品的性质

7.3.3弱联合

7.3.4强联合

7.4与食品相关的政策

7.4.1公共目标

7.4.2非经济品的性质

7.4.3关于粮食安全的政策选择

7.4.4关于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的政策选择

7.5与农村活力或社会相关的政策

7.5.1公共目标

7.5.2非经济品的性质

7.5.3农业就业与收入政策

7.5.4其它非经济品政策

7.6对我国几种政策工具的介绍与分析

7.6.1法律、条例与通知等

7.6.2价格支持

7.6.3直接补贴政策

7.6.4要素补助支持或保护

8结束语

8.1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8.2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传统增长模式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将农业看作是工业与城市的“小侍女”,认为农业的作用在于服务经济增长这一主要目标,“本质上是食品生产”,而对于农业自身却缺乏应有的关怀,结果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农业危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出现了严重的“三农”问题。2004年以后,国家的农业政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解决“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对于农业从“取”到“予”的转变还刚刚开始,传统的基于单独生产、私人产品、无外部性、无交易成本的政策理论已经不能适应要求。 八十年代末,多功能农业(文中简称MFA)在“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未来农业政策的彻底思考”中出现。它的基本思想是:农业不仅提供食品和纤维,还提供形形色色的非经济产品。不仅有经济价值,还有环境价值与社会价值。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方法或一种目标,多功能农业将政策措施由传统的生产者-产品-市场模式转向了广阔的社会目标,将农业的所有功能放在一个整体的框架内进行分析,以其系统性和科学性吸引了大量学者与决策者的注意力。 本文的目的就是以已有的理论成果为基础,在MFA的基础上,构建中国农业政策的理论框架,并将重点放在农业的非经济功能上。主要的结论有: 农业是多功能的,这些功能源于它所产生的经济品与非经济品的多样性,而非经济品大多具有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特性,市场无法解决它们的最佳供给问题,与社会对这些非经济品日益增加的需求产生了矛盾。 农业经济品与非经济品是联合生产的结果,这种联合不同于其它产业,是以生物联合为基本单元的物理联合或交叉联合。联合生产改变了市场均衡方式,而生物联合的紧密性与农业生产要素的自然依赖性又使得多数非经济品没有农业之外的替代供给途径。 由于联合生产,经济品与非经济品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同时由于非经济品的公共产品特性与唯一性,要求农业政策不仅要考虑经济品,还要考虑非经济品,不仅考虑经济功能,还要考虑社会功能与其它功能,不仅要从产业内考虑,还要从产业外考虑。这不仅是农业、农民与农村的需要,更是全社会的需要,是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需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