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效果研究
【6h】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效果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引言

1.1研究价值和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3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1.4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2.我国城市贫困状况分析

2.1贫困的界定

2.2贫困救助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2.3中国城市贫困状况分析

3.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

3.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3.2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的意义

4.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效果

4.1保障人数及构成

4.2保障标准

5.研究发现及与之相关的讨论

5.1政策作用有限论

5.2城市低保制度不能彻底解决城市贫困

5.3城市低保标准调整的慎重性

6.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6.1建立综合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6.2进一步加强分类救助

6.3与积极的就业、再就业相结合

6.4城市低保呼唤和催生专业的社会工作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首先对贫困的界定、贫困救助理论以及社会保障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接着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了城市低保制度的保障效果,即对于保障城市贫困群体的基本生存这一制度(政策)目标来说,制度的保障效果如何。对于这一问题,本文尝试从两个方面去回答,其一,分析制度的覆盖和保障情况,也即制度的瞄准率问题;其二,对于制度的保“生存”目标,对比我国36个大中城市的人均实际收入、人均月食品支出等指标,分析我国的城市低保公布标准、人均实际补差等指标与上述两指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理论或实践中出现的有关低保制度的一些论调进行讨论,其后对完善城市低保制度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本文就以上问题的详细分析,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贫困问题进行了界定,回顾、归纳了有关贫困救助理论的发展历程,在有关贫困问题一般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我国实际,分析了我国城市贫困的基本状况。 第二部分: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历经14年的发展——创立、推广、规范、完善阶段,城市低保制度发展为现阶段保障2200万人的一项重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制度。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制度实施效果的一个方面——保障效果进行衡量。在低保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对这方面的研究还缺乏。本文尝试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比中国城市贫困群体的规模,分析城市低保制度对城市贫困群体的覆盖程度,即研究制度的瞄准率。二是针对制度的“生存”目标——保“肚皮”,分析目标的达成程度。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是通过现行制度的两个重要的“现金”指标——低保公布标准、月人均补差和各地的月人均实际收入、月人均食品支出指标进行比较研究。而关于实物救助,由于各地规定的办法和标准不一,本文暂不予以考虑。 第四部分:通过上述的分析,进而对城市低保制度进行一些反思。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对城市低保制度的实施效果、保障效果进行评判。例如在研究中发现:城市低保制度的功能作用是有限的;城市低保制度并不能帮助城市贫困群体脱离贫困;城市低保标准调整的慎重性等等。第五部分:根据以上的分析和低保制度的实践工作,对城市低保制度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香港地区的经验,可以对完善城市低保制度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见解。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