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鄂尔多斯盆地韩渠-张天渠油区延安组-延长组油藏精细描述
【6h】

鄂尔多斯盆地韩渠-张天渠油区延安组-延长组油藏精细描述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研究区概况

四、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五、主要工作量

六、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七、创新性认识

第一章地层格架与构造特征

第一节地层划分与对比

一、地层层序

二、地层划分对比的原则

三、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

四、各地层组的特征

第二节构造及圈闭特征

一、沉积—构造演化简史

二、构造及圈闭特征

第二章沉积相研究

第一节沉积相研究流程及沉积背景

一、沉积相研究流程

二、沉积背景

第二节相标志

一、岩石的颜色

二、岩石类型及其特征

三、沉积物的结构特征

四、沉积构造

五、生物标志

六、测井相

第三节相分析的方法

一、相序分析

二、骨架砂体的几何形态

三、利用电测曲线划分相的原则

第四节延长、延安油层组沉积相及其展布特征

一、延长、延安油层组沉积相类型

二、各油层组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第三章储层特征及其综合评价

第一节岩石学特征

一、碎屑矿物组合特征

二、填隙物组合特征

第二节成岩作用

一、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二、成岩阶段划分

第三节孔隙吼道类型及其结构特征

一、储层孔隙类型

二、孔喉大小及分布

三、孔隙结构特征

第四节储层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一、储层物性统计特征

二、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第五节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一、层内非均质性

二、层间非均质性

三、平面非均质性

第六节储层的分类及其综合评价

一、储层的分类

二、储层综合评价

第四章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第一节流动单元概述

一、流动单元的基本概念

二、储层流动单元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流动单元研究方法及存在问题

一、流动单元划分方法

三、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三节韩渠-张天渠油区多参数识别流动单元方法

一、判别参数的求取

二、判别函数方程的建立

三、判别结果分析及判别准则的确定

第四节韩渠-张天渠油区流动单元分布特征

一、韩渠-张天渠油区油层组流动单元剖面分布特征

二、韩渠-张天渠油区油层组流动单元平面分布特征

第五节流动单元与开发间关系

第五章油藏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

第一节油藏特征

一、流体性质

二、温压特征

三、润湿性特征

四、油藏圈闭类型及驱动类型

第二节油气富集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一、三叠系延长组长2油层组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

二、侏罗纪延安组延9+10油层组油气富集与控制因素

第三节延长组和延安组油藏的成藏模式研究

一、成藏要素分析

二、油气成藏模式研究

第六章剩余油分布特征

第一节剩余油研究现状

第二节剩余油分布类型

一、未动用的剩余油油层

二、已动用油层的平面剩余油滞流区

三、已动用油层内未动用的厚度

第三节剩余油分布特征

一、剩余油饱和度的求法

二、韩渠—张天渠剩余油分布特征

第七章开发潜力评价

第一节储量计算与评价

一、计算单元

二、计算方法与结果

三、储量评价

第二节开发潜力评价

第八章油藏精细描述在滚动勘探及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第一节有利勘探区预测

一、延长组有利勘探区预测

二、延安组有利勘探区预测

第二节油藏描述在注水开发中应用

一、油田注、采概况

二、油田注水开发效果及存在问题分析

三、调整方案部署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Ⅰ说明

展开▼

摘要

本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韩渠一张天渠油田生产层位延长组和延安组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地质、开发、沉积学、测井、油藏工程、现代油水井测试和室内实验等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为一体,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对研究区沉积相、微构造、储层、流动单元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做了详细、深入研究,完善与发展了一套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构造一岩性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油藏描述研究的技术思路和方法,并将为同类油藏开展油藏描述提供较好的借鉴。取得的主要认识与结论: 1.研究区以前归个人开发,资料不全,地层划分标准不统一,本次克服各种困难,首次详细地将本区延安组和延长组地层应用统一标准划分为延8、延9l、延92、延101、延102、长1、长21-1、长21-2、长21-3、长22、长23共计11个小层,建立了全区详细的地层格架; 2.首次对本区延安组和延长组各个小层微构造进行了详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储层受沉积后的差异压实作用和构造应力作用形成了不同的微构造类型,精细刻画出了微构造平面和剖面上的变化规律,并对微构造对油气富集和对剩余油分布的机理进行了研究; 3.对本区储层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古生物特征、测井地质学特征、砂体几何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延安组是河流相沉积,延长组是三角洲平原沉积,这与以往的认识有所不同,以前认为该区延安组也是三角洲平原沉积。对每个小层沉积微相类型、展布特征进行了精细描述,并研究了不同沉积体的岩电特征,总结出本区四种基本测井相模式; 4.首次对本区储层岩石学特征、孔喉结构特征、成岩作用、非均质性、含油性、电性特征、相渗特征、水驱油特征、润湿性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深入、全面、细致地刻画了韩渠-张天渠储层延安组和延长组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含油饱和度及流动单元在平面和剖面上展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并对其影响因素也作出了分析。在储层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区储层分类标准,将本区储层分为三类,并对每个小层类别进行了划分。认为韩渠一张天渠延9、长l和长2油层组储层以类差储层为主,延lO油层组储层以II类中等储层为主。为开发方案的制定及调整奠定了基础,对今后油田滚动勘探及注水开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对储层流动单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地质、工程与开发,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用多参数聚类分析的新方法定量地对流动单元进行划分,使划分标准更加合理,将本区流动单元划分了四种类型,并分析了不同流动单元与沉积微相、剩余油分布及开发问的关系; 6.对油藏圈闭类型及驱动类型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延安组和延长组圈闭类型主要为构造一岩性圈闭和岩性圈闭,驱动类型延安组以边底水驱动为主、延长组以弹性一溶解气驱动为主; 7.对本区剩余油分布类型和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剩余油的形成主要因素包括两部分,一是油藏非均质性,二是开采的非均质性。指出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河道边缘或河道间的薄砂层中;长21-1、长22开采时间较晚,开采程度低,剩余油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有利的相带上,即主要分布在砂体较厚的主河道上;剖面上延安组和延长组都是正旋回沉积,下部孔、渗均好于上部,这样在注水的过程中,下部水洗程度就较高,造成上部剩余油分布较多。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