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岩性气藏形成机理
【6h】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岩性气藏形成机理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四、完成工作量与取得主要成果

第一章天然气地质特征

第一节盆地地质概况

一、盆地构造特征

二、地层划分及特征

三、晚古生代沉积背景

第二节天然气形成基本地质条件

一、烃源岩与生烃潜力

二、三角洲沉积体系与储集砂体

三、成藏组合与资源潜力

第二章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特征

第一节天然气组分特征

一、烃类气体组成

二、非烃类气体组成

第二节天然气同位素特征

一、烷烃气系列碳同位素

二、碳同位素连线类型及倒转

第三节天然气气源对比

一、天然气组分特征对比

二、天然气同位素特征对比

三、轻烃对比

第三章天然气成藏年代

第一节生排烃史分析

一、烃源岩热演化史模拟

二、根据烃源岩的主要排烃期确定气藏形成时间

第二节储层流体包裹体及成藏期次

一、不同层系包裹体类型及分布

二、包裹体均一温度

三、包裹体内烃类成熟度及成份

四、天然气成藏期次

第三节储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测年

一、样品特征

二、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

第四节甲烷同位素动力学分馏

一、包裹体组分碳同位素特征

二、甲烷碳同位素动力分馏特征

第四章天然气输道体系及运移动力

第一节天然气输导体系

一、输导体系类型及特征

二、砂体型输导体系特征

三、断裂网络型输导体系特征

四、输导体系演化

第二节天然气运移动力

一、古压力特征

二、源储剩余压力差

第五章储层致密化与天然气成藏

第一节储层致密化时间

一、致密储层的划分

二、储层孔隙演化

三、储层致密化时间

第二节储层致密化与天然气成藏的耦合

一、下部成藏组合—以山2气藏为例

二、中部成藏组合—以盒8气藏为例

三、上部成藏组合—以千5气藏为例

第三节天然气成藏模式

一、储层成岩—成藏演化过程

二、天然气的成藏机制与成藏模式

第六章天然气成藏富集规律及勘探建议

第一节天然气成藏富集规律

一、生气强度控制了气田分布范围

二、运移动力及通道影响了天然气富集程度

三、优质储层是天然气富集的主要场所

四、盖层控制了气田的形成与保存

第二节成藏地质条件评价

第三节天然气勘探区带评价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重点围绕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岩性气藏成藏地质特征,以成藏地球化学与天然气成藏流体历史分析为手段,以盆地构造演化史-热史、生烃史-沉积/成岩史、天然气聚集史和天然气成藏动力学为主线,详细解剖了致密岩性气藏形成过程及形成机理,分析了岩性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总结出不同含气组合天然气的富集规律。 研究区发育有下部、中部、上部三个不同的含气组合,烷烃气碳同位素特征及气源对比表明,天然气主要来自煤成气,个别井混有少量油型气。气藏中甲烷含量及δ13C1与烃源岩成熟度具有明显相关性,表现为天然气近距离运聚成藏的特征。 根据烃源岩的主要排烃时间、流体包裹体、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及甲烷同位素动力学分馏等方法综合研究认为,下部、中部含气组合气藏形成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为天然气主要充注期,上部含气组合主要存在早白垩世一期主要充注时间。 研究区上古生界地史期普遍发育异常高压,源储剩余压差是天然气运移的主要动力。下部、中部组合源储剩余压差大,天然气充注强度高,含气饱和度高;上部组合远离烃源岩,烃类的充注受气源供给条件控制,天然气充注强度小。 上古生界储层总体反映了“先致密、后成藏”的特点。下部含气组合各种成藏要素匹配合理,天然气聚集效率高,多形成大型气田;中部含气组合各种成藏要素匹配较好,聚集效率较高,多形成大一中型气田;上部含气组合成藏要素匹配较差,聚集效率较低,多形成小型气田。 盆地东部天然气的富集规律主要受烃源岩生烃强度、气藏成藏期源储剩余压力差、输导体系类型、优质储层分布、盖层厚度和排替压力等因素控制,不同含气组合具有不同油气富集成藏规律,以此作为有利勘探目标优选的依据,并将研究区上古生界优选出4个有利勘探目标区,它们分别是下部组合的神木、余兴庄勘探目标区,中部组合的大佛寺勘探目标区,上部组合的王家砭勘探目标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